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19日,參加2022瀾湄萬里行“從大海到源頭”瀾湄六國青年溯源探尋活動的各國青年來到了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玉樹市。
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當代山山頂,鳥瞰玉樹新城,扎曲河、巴塘河穿城而過,一座座色彩明快的藏式住宅沿著山勢向谷地蔓延開來,縱橫交錯的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2010年4月14日,一場地震將玉樹市夷為廢墟。如今,震后重建的玉樹市已成為青藏高原上一座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美好的美麗新城。
20日上午,團隊成員前往參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該紀念碑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落成,碑體上方兩只巨型手,象征人類保護“三江源”。
在聽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副主任扎西的介紹后,來自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博士生陳豐媛感觸頗深。
“此次溯源旅程看到的風光和瀾滄江源頭生態保護取得的成效讓我非常震撼。這次活動為瀾湄國家青年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水域無國界,文化交流可以增進民心相通,也可以拉近我們之間的感情。”
都說了解一個地方、讀懂一座城市,應該先從博物館開始。
在位于玉樹市中心的玉樹州博物館,前來參觀的團隊成員穿過時空的阻隔,了解腳下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和其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今年19歲的青海民族大學老撾籍留學生陳玉萍上個月剛剛來到中國。她告訴記者,這次活動對于她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僅讓她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魅力,也讓她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團隊成員在3月20日下午參觀的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是玉樹災后重建“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其以文字、圖片、實物、影像資料,真實再現“4·14”玉樹抗震救災過程,闡述“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
“剛剛參觀了紀念館,讓我十分震撼。”對于青海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王蓉來說,親眼看到一個全新面貌的新玉樹發展得如此之好,心中非常激動。“通過這次活動,帶領兩名留學生來到玉樹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讓他們以自身的角度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
“這項活動的開展,促進了瀾湄國家青年的人文交流,也將為瀾湄合作提供青年力量。”復旦大學外國留學生工作處教師李鵬躍充滿期待地說,“在未來,我覺得瀾湄合作發展的趨勢應該是越來越積極的,也希望各國的青年能夠攜手合作,共建美好家園。”
一江連六國。瀾湄合作因水而生,因江而興。如何提高瀾湄六國的合作成色?
21日下午,團隊成員在青海廣播電視臺演播室分享了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探討生態保護、文化交流等問題,共話瀾湄合作新未來。
來自青海民族大學老撾籍留學生林川分享說:“跟我們國家相比,這里的瀾滄江水更加清澈、更加碧綠,我看到被千山環繞的美景十分感動。瀾湄合作對于流域內的六個國家在水資源、公共衛生、貿易、能源發展等方面合作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我們六國可以長久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互相促進各國經濟發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此次活動促進了瀾湄國家的團結合作、交流互鑒。瀾湄六國同飲一江水,各國的友誼數代相傳。隨著瀾湄合作的不斷深入,希望更多校內外青年加入到流域青年交流大潮,為瀾湄合作貢獻智慧力量。”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省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趙翃昊表示,這不僅是對六國青年的希冀,更是對流域合作交流的美好祝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