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河北日報記者殷雪迪
(相關資料圖)
【跟車記錄】
時間:2023年1月10日
車輛:6423/4次列車
出發地:邯鄲火車站
跟車人:河北日報記者陳正、王成果、殷雪迪
“乘坐6423次列車潞城方向的旅客,一樓候車室檢票進站,請全程佩戴口罩。”
1月10日清晨6時55分,隨著車站廣播響起,邯鄲火車站候車大廳又一次熱鬧起來。候車的乘客紛紛起身,拎起行囊,有序通過檢票口的閘機。
7時5分,由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邯鄲車務段值乘的6423次列車緩緩駛離站臺,開始了它41年運行歷程中的又一次出發。
短短的3節車廂并未滿員,列車長王志強組織3名列車員將裝有春聯、“福”字的春節“福袋”分送給旅客,不大的空間內“年味兒”一下濃郁起來。
6423/4次列車是一列綠皮車,沿邯長鐵路往返于河北邯鄲與山西潞城之間,自1982年開通以來已運行41個年頭,是冀南、晉東南太行老區群眾乘坐火車出行時的首選,也是如今鐵路系統為數不多的仍在運行的公益性慢火車之一。
“我就在這條鐵路邊上長大,這趟車坐了幾十年了,小時候上下學回家也靠它。”對于這列綠皮車,57歲的旅客李曉亮很有感情。他父親當年就參與了邯長鐵路建設,全家在沿線的涉縣火車站旁居住多年,此行是與妹妹一道回涉縣看望兒時的伙伴。
慢火車究竟有多慢?
“全程209公里,歷時6小時2分鐘,平均速度還不到35公里/小時。”值乘此次列車的邯鄲機務段司機張國彬告訴記者,之所以慢,是因為列車穿越太行山區,停靠站點多,大部分站點運行間隔僅10分鐘左右。
記者查閱列車時刻表發現,全線停靠的25個站點,大多數名字都很陌生。不過王志強對這些名字早已爛熟于心,“這些站點普遍比較‘小’,大部分設在鄉鎮、村莊,早些年甚至是附近一些群眾出行的唯一途徑。”
“過去家里種花椒,常坐這趟車到縣城去賣。”65歲的旅客侯書平家在涉縣王金莊村,他是這列火車上的常客。“不光花椒,還有核桃、黑棗、柿餅、小米,附近十里八鄉的很多老鄉都愛坐這趟車進城賣山貨。它就是我們山里人的‘公交車’,不光準時,票價還便宜。從邯鄲市區到涉縣,坐這趟火車7.5元,坐公共汽車得25元。”
“列車全程票價14.5元,有的兩個相鄰站點之間票價僅1元,學生票和兒童票只有0.5元。”在王志強看來,較低的票價正是這列綠皮車公益性的重要體現。“列車實際上是在賠錢運行。不論是出行高峰時的每天四五百人,還是冷清時的四五個人,這趟車都正常運行。雖然現在已是高鐵時代,但仍有群眾需要它。”
數九寒冬,綠皮車里沒有電暖氣,取暖靠燃煤鍋爐。添煤、清渣、控溫,26歲的女列車員王杰操作起來動作嫻熟。“添煤要少量、多次,爐膛要勤清理,這樣才能既不產生黑煙又能保證車內溫度。”說著,她擦了擦臉上的煤灰,笑稱自己今天是“煙熏妝”。
2號車廂里,一群大學生有說有笑,正聊得火熱。他們一行6人是高中同學,這次趁著寒假結伴從邯鄲市區到涉縣五指山滑雪場游玩。
“第一次坐綠皮車,感覺和坐高鐵完全不同,這種慢慢悠悠的狀態讓人特別放松。”馬亞彤今年讀大二,當看到車上擺放的宣傳冊上對沿線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京娘湖等旅游景點的介紹時,他當場和伙伴們約定,“今年暑假咱們還來玩,還坐這趟慢火車!”
“列車長好!”16時43分,涉縣西豆莊村村民李美魚登上開往邯鄲方向的6424次列車后,便和相熟的王志強打招呼。她剛和同伴從涉縣縣城采買年貨回來,家人的新衣、做年夜飯用的雞鴨魚肉……幾個提兜都裝得滿滿當當。“看樣子年貨買得差不多了,就等著熱熱鬧鬧過年了!”王志強回應道。
伴隨著一聲聲嘹亮的鳴笛,列車一路穿山過嶺。
作為這條線路上的老司機,張國彬見證了這列綠皮車的“變”與“不變”。
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從搭檔多年的老伙計到“95后”新同事,從旅客以沿線群眾為主到外地游客日益增多,點滴變化他都看在眼里;
幾十年不變的綠色車身、“逢站必停”的時刻表、低票價的公益屬性,這些多年不變的東西都定格在他以及眾多旅客的記憶里。
19時21分,列車正點返回邯鄲火車站。第二天清晨,它又將開啟下一次旅程。
關鍵詞: 列車時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