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2月2日訊(周穎)今天,在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來自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志愿者武月新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捐獻。本次捐獻歷時兩天,2月1日采集造血干細胞混懸液242毫升,由于受助者病情需要,在今天進行了第二次采集,完成230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的捐獻。據悉,武月新是河北省第643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資料圖)
視頻攝制:周穎 張宇晴
1989年出生的武月新是邯鄲市邱縣南辛店鄉衛生院院長。2009年,他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23年1月,武月新與一位在北京治療的血液病患者血樣配型成功。
河北省第64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武月新。 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供圖
2009年,武月新在單位的組織下參加了當地紅十字會舉辦的一場造血干細胞宣傳活動。“我深知造血干細胞捐獻對血液病患者來說意味著生的希望,也知道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沒有任何影響,所以當時我留下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武月新說,“當時就想著,既然入庫了,答應捐獻了,就一定配合到底。”
武月新和他的家人。 周穎攝
今年1月中旬,河北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給武月新打來電話,說一位血液病患者和他的血樣配型初配成功,問他如果高分辨檢測通過后是否愿意捐獻。“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是我的天職,這次是換了一種方式救人,沒什么可猶豫的。”武月新說,他當即同意捐獻。
武月新說,他決定捐獻造血干細胞,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父親是一名鄉村醫生,我母親是已經退休的醫生,我愛人也在衛生院工作,全家都是醫務工作者,所以他們對捐獻都比較了解。”
“2009年10月我們倆一塊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經歷了十幾年我們終于有一個人能進行捐獻了。”武月新的愛人張美瑛笑著說。張美瑛是邯鄲市邱縣新馬頭鎮衛生院康復理療科的一名臨床醫師,今年大年初六,她帶著11歲的兒子武雨澤陪同武月新來到石家莊進行捐獻前的準備,“讓孩子陪伴父親完成捐獻,希望他以后也能成為一個有愛心、正能量滿滿的人。”
武月新和他的兒子武雨澤。 周穎攝
今天上午,受助患者家屬通過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轉交給武月新一封手寫感謝信。信中這樣寫道:“此刻,我的媽媽正躺在無菌倉中,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大劑量化療的痛苦,把自己身體里的骨髓全部清除干凈。這是前所未有的危險,更是向死而生的等待,等待著健康的干細胞——那道生命之光注入她的身體,而那一天,將是媽媽的新生,亦是您給予的——我們全家的新生!”
看完信的內容,武月新轉頭平復了下心情。“我體質比較敏感,打動員劑這兩天身體有點不適,但是得知這次捐獻不僅僅是救了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的時候,感覺一切都值了,這點疼痛算啥!”
武月新與愛人張美瑛、兒子武雨澤合影留念。 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供圖
今天下午, 武月新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離開石家莊送抵北京,為受助患者及她的家庭帶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