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改變大眾對拼多多假貨、山寨認知而傾力打造的旗下私域社交電商平臺群買買,已于4月17日正式宣布關閉。
可見,在拼多多經歷了品牌商流失,商品質量下降風險等成長陣痛后,原本可信賴的低價好物電商平臺群買買似乎并沒有對自身有多大提振作用。網友反而一直對拼多多“假貨,山寨”討伐聲不絕入耳,又讓商品質量問題成為輿論焦點,更讓其一直以來也多次卷入到信任危機中。
【資料圖】
不可否認,高速發展的低價電商,在這兩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曾經下沉電商“低價無好物”的標簽逐漸被撕掉,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買產品邏輯在受到各電商平臺不同商品采購模式下的心智再普及后,已經將“好貨低價”成為購買的決策核心。
以小見大,低價電商雖然已經走過了最初的野蠻生長階段,但行業內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規范,外部管控、內部自律、行業健康發展等問題需要行業中每一個人仔細思考。
一、假貨事件頻發,拼多多品控情況到底幾何?
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2下沉市場洞察報告顯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度普及,下沉市場用戶規模穩步提升。截止2022年4月,下沉市場月活躍用戶6.92億,在整體中占比58.4%;其中下沉市場用戶月人均使用時長突破160小時,月人均使用次數3932次,分別提升10.9%、12.5%。
由此不難看出,下沉市場已成為各行業提供重要流量支撐的核心依仗。而隨著消費升級及購買力的提升,下沉市場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產品變得更加重要。
比如,下沉市場各產品普及心智路程幾乎結束,伴隨著縣域消費者的消費升級,性價比追求美好生活成為一種消費主風尚,用戶需求從“吃飽、可用”轉變成了“吃好、用好”,對品質、款式、SKU的需求越來越強。
而在這個消費購買行為轉變的過程中,對一直以“假貨”、“十元店”為標簽的拼多多造成很大的沖擊。
一直以來,拼多多以推薦商品給消費者,實現貨找人的平臺機制加速了假貨的盛行。顯然,拼多多的運營邏輯決定了它的讓利方式就是砍價、降價,根本無法兼容有著嚴苛產品品控體系的品牌商。在該種模式下,雖然假貨事件層出不窮的根源在無良商家,但是平臺作為商家交易的銷售空間,也是難辭其咎。
就拿不少貼牌服裝來說,有的商家鉆平臺的漏洞,說是山寨不是假貨,對消費者抱怨也置之不理,使用戶維權難度大大增加,而有的消費者在拿到退款之后也往往會息事寧人,很少會繼續向平臺或者有關部門再一次舉報商家的違法行為。而創始人黃崢也曾經說過,山寨和假貨完全是兩碼事,這顯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商家販假的變相許可。
不僅如此,在新浪旗下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上,今年以來,突然大量涌現關于拼多多“售賣假貨”方面的投訴。事實上,關于拼多多售假方面的投訴一直絡繹不絕。在黑貓上,關于拼多多的總投訴已經接近80萬條,而其中關于售假方面的投訴就達到了接近3萬條,這個投訴量,恐怕很難找出第二個企業。
眾所周知,自2019年以來,拼多多為了撕毀“假貨”、“十元店”的標簽,重磅推出了百億補貼計劃,努力用電子產品、家電與各大牌日用品挽回拼多多的口碑,但目前看來仍有不少假貨甚囂塵上。
比如,黑貓投訴平臺顯示,今年3月20日,一位消費者在拼多多百億補貼買了2件同品牌衣服,收到貨后發現兩件衣服吊牌不同而投訴懷疑百億補貼售假。4月5日,另一位消費者同樣投訴其在拼多多百億補貼上購買威露士打著正品的旗號賣假貨,商家不處理,要求假一賠十。
盡管拼多多曾一再宣稱,售假行為是拼多多一直以來嚴厲打擊的對象,但商品造假頑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誠然,除了以上我們談及的平臺運營機制模式外,拼多多售假屢屢翻車背后更反映的是監管的缺位。
其實,目前對于低價電商的監管在政策上有些落后,而且由于平臺、商家所處地域的監管部門的不同,在執法上帶來一定難度,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假貨亂象叢生,能依靠的只有平臺對商品品控的把握和平臺的自我監管。
但在另一方面,隨著線上流量紅利的見頂,平臺迫切需要依靠大量商品為平臺帶來效益,這就使得不少平臺品控團隊也不可能對所有商品刨根問底的檢測,此類自我監管也收效甚微。
二、如何撕掉“低價無好物”標簽?
事實上,如果說目前各大電商平臺轉向產品發力是一種順勢而為。那么,如何平衡貨源工廠、供應產地之間協同關系,以及重拾用戶信任來參與全面競爭,也是拼多多在下沉市場所要重點思量的。
首先,下沉市場足夠大,但并非誰都能做好,尤其是需要各平臺深度參與到品牌貨源、一線廠家中去,維護好商家、源頭生產廠家互動關系和協同關系。
我們整體分析了拼多多各商品專區情況,以一直以來熱賣的“9塊9特價”專區為例,其實也不難發現在品牌廠家上,主要有家居日用、個護家清、服飾鞋包、食品飲料等八大系列,每個系列下面有多家品牌廠家同時售賣。而且通過流量集中分發,各種雜牌商家只要滿足相關要求就能與平臺合作。這就意味著隨著牽手的供應商越來越多,并沒有給各平臺留下了選擇空間,很難篩選出更優質的貨品。
而反觀同賽道的淘特,則通過自身獨特的M2C短鏈經濟,帶動了大批工廠轉型零售,尤其是淘工廠直營模式下,工廠只負責生產,而平臺負責開店、運營銷售(直營+聯營)、售后服務等環節,幫助整個鏈條把控成本和質量。該種模式下,不僅帶動產地開啟線上化,讓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提升,而且讓上游制造能賺錢,下游消費者能享受到低價好貨。
可見,投入資源打造獨特的生產渠道模式帶來極致性價比的產品,已經成為不少電商平臺的共識,這也意味著新電商的消費需求帶動了銷量,銷量又刺激了生產,造就了生產端產業和產品的升級,跑通了一個正向循環的平臺、生產者及用戶的三贏局面。
其次,重新修復與消費者信任關系是拼多多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與必答題。
長久以來,拼多多一方面通過“拼單”、“砍價免費拿”、“百元提現”等購物游戲攫取巨額流量;另一方面是通過百億補貼來增加用戶粘性。
而如今,拼多多的“砍一刀”已經遭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抵制,而百億補貼產品品質也備受質疑。
可想而知,如果拼多多存在售假現象長期下去,還如何取得消費者信任?如不做出改變,用戶會加速逃離拼多多,而此現象目前已有滋生苗頭。
從月活數據來看,自2019年以來,拼多多的月活躍用戶數的增長率逐年下滑,到了2021年底,月活躍用戶的增長率已降至個位數增長,增長異常乏力。
三、結語
總體而言,拼多多有著獨特的發展環境以及自身的桎梏。一方面,對低價好物的青睞,是這部分群體最核心需求,也預示著下沉市場仍大有可為。但在另一方面,拼多多在對外擴張和發展時又面臨著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來源于對低價好物的嚴格把控以及平臺類電商的競爭。
這種情況下,對于構建商品品質專業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專業不僅體現在產品供應鏈上,更應體現在運營能力上,但就目前而言,拼多多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