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河縣的各個村街,到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景象,香河縣百姓著實感受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自來水通進了廚房;出村就能坐上公交車;農民看有線電視、開汽車、玩電腦也已算不得什么新聞;今年,香河農民看病還能隨時就近報銷……
近年來,香河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城鄉發展日趨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3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考察香河扁城村時,欣然題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加鼓舞了香河縣廣大干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豪情和干勁。
“村村通”開通農民致富路
盛夏,驕陽似火。黃沙務村村民馬煥擰開自家的水龍頭,接一瓢清涼的自來水,很是愜意,“這水質比以前好多了,喝起來就是甜!”樸實無華的話語,說出了自來水“村村通”帶給群眾的實惠。據了解,黃沙務村今年3月開始通水,在結束全村人喝含氟量高的淺井水歷史的同時,也宣告全縣300個村街全部實現自來水“村村通”。
蔣辛屯鎮程辛莊村,一條筆直的水泥路連接著村外柏油路直通村委會。這條路不僅改變了該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現象,也為群眾開通了致富路。三年來,香河縣籌措資金6800多萬元,新修農村公路153公里,結束了115個行政村不通油路的歷史,全縣300個村街基本實現了公路、客車“村村通”。
為了讓廣大農民盡早地看上有線電視,豐富文化生活,接受致富信息,這個縣又斥資2000萬元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并把力爭2008年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列入了縣“十一五”規劃。縣領導多次召開協調會,深入施工現場,及時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加減法”算出支農惠農情
“以后過橋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鎮里的干部確實為我們老百姓辦了實事啊!”隨著渠口鎮小瞿阝村公路橋的竣工通車,全村的大人孩子臉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像這樣的“連心橋”香河縣當年共修建了26座。三年來,這個縣累計投資15億元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超過2003年之前5年的總投入。他們先后投資1000萬元,新建、改建中營大橋、青龍灣大橋,打通了兩條與天津的交流通道,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全面完成,22萬伏變電站投入使用。供電能力相當于2003年以前全縣的4倍。
在錢旺鄉田賈莊的菜地里,村委會主任李春華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種糧,每畝獲益頂多500元,現在種菜每畝就是3000元。三年來,香河縣先后投資2200萬元,對4.5萬畝中低產田進行開發改造,全縣優質糧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共新增灌溉面積1.7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6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34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994萬公斤,新增蔬萊生產能力3003萬公斤,農民增收1129萬元。
一手抓增收,一手抓減負。這幾年,香河縣在千方百計鼓起農民“錢袋子”的同時,不斷減輕農民負擔。據統計,全縣有21.72萬名農民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4%。他們還將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到位,全部取消了農業稅,三年累計為農民減負2582萬元;建立起扶貧濟困長效機制,共有1361戶3174人享受農村低保,累計為345戶貧困戶改造危舊房屋999間;大力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陽光培訓工程”,萬余名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向非農產業轉移。
“生態村”描繪農村新景色
寬敞平整的街道、五顏六色的花草、整潔漂亮的村容、設施齊全的文化大院、歡欣鼓舞的樸實群眾……在香河縣安平鎮,我們感受著文明生態村創建帶來的變化。2005年以來,這個縣各級累計投入創建資金已達2500萬元,38個重點創建村街的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今年,他們又確定31個村街為重點創建村街,文明生態村創建正有條不紊地展開。
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只是扒了旱廁、整飭了街道,更主要的是向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徹底告別,昔日農村“垃圾亂倒、雜草叢生、雜物亂堆、污水橫流、糞臭沖天”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達的硬化道路、賞心悅目的花草樹木、嶄新的“兩委”辦公室、文體器材健全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各村街豐富多采、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紛紛展開。目前,全縣53個重點創建村街,“十星級”文明戶已達7009戶,有34個村成立了文體活動隊伍,20個村建立了綜合文化大院,新建“兩室”198間,建文化活動室858平方米,建圖書室1084平方米,藏書達到96710冊。隨著各種文體場所、設施的完善和各種群眾組織的建立,廣大農民群眾學科技、學知識的氛圍日益漸濃,“講文明、講科學、除陋習、樹新風”的良好風氣逐漸在農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