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朵朵白云在藍天和綠色的山谷間緩緩流動,放眼望去,無論是古楊樹場館群、張家口冬奧村,抑或是太子城冰雪小鎮、崇禮城區道路沿線,處處綠意盎然,冬奧氛圍漸濃。除了目光所及的翠綠,在籌辦冬奧會的過程中,“綠色辦奧”的理念也已深深融入到冬奧場館、能源供給、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
“張家口賽區冬奧場館充分利用自然稟賦,科學規劃,保護周邊生態,減少工程施工量,實現了與自然環境原貌和諧相融”。
張家口奧體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副經理孫小溪告訴記者,為最大限度減小對山谷生態的影響,“雪如意”在建設過程中盡可能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環境友好工法,賽道部分以支橋的方式架設,保證了原地表徑流路線與生態廊道不被阻斷。站在“冰玉環”上,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技術樓的玻璃幕墻十分醒目,走進技術樓,外面的景色和賽道盡收眼底。孫小溪說,玻璃幕墻采用高性能中空工藝,能減少室內冷熱量的散失,從而降低空調負荷,減少能耗。
作為非競賽場館,張家口冬奧村所有建筑都采用了有利于回收的鋼框架結構體系,造型簡約、結構穩固,有效節約建筑材料并加快了施工進度。目前,張家口賽區4個競賽場館均獲得綠色雪上運動場館三星級設計評價標識;張家口冬奧村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評價標識。
打造“海綿”賽區,通過融雪水循環利用,可大大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張家口市籌辦冬奧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海峰介紹,張家口賽區已打造成“海綿”賽區,4個競賽場館全部設計建造了雨水、地表水、融雪水收集系統,共建設53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實現了夏季綠化灌溉,冬季造雪的雙利用模式,降低了跨區域調水需求。同時采用節水環保型造雪設備,節水量達到20%。
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
“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句話生動詮釋了張家口市張北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在“綠色辦奧”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該工程是世界上首個匯集和輸送大規模風電、光伏、儲能、抽蓄等多種形態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電網,把張家口地區的清潔能源輸送到北京和張家口,為冬奧會提供充裕的綠色能源保障。張北柔直工程每年向北京地區輸送14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節約標準煤約4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80萬噸,全面滿足北京和張家口賽區26個冬奧場館用電需求,實現北京冬奧會場館綠電全覆蓋。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崇禮冬奧核心區將全部使用氫燃料清潔能源車輛。
在張家口城區,經常看到車牌末尾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道路上穿行。目前,張家口成為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運行數量最多、最穩定的城市之一。為確保冬奧會賽時氫燃料保供任務,張家口市共規劃主城區加氫站11座、崇禮區加氫站5座,其中,太子城服務區加氫站是崇禮冬奧核心區唯一的永久加氫站,承擔著冬奧核心區交通車輛氫能源保供的重任。預計到今年年底,張家口市的制氫能力可達到每天22噸,將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提供綠色能源、綠色交通。(記者 李斌 許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