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曲周縣實施“迎旅發、美環境”專項攻堅行動,全縣動員、城鄉同步、主場在村,進行全縣人居環境整治。曲周縣安寨鎮河固村數十年來積存的大約3畝的“垃圾坑”僅用了3天時間,便變身為干干凈凈的魚塘。
“以前這里遍地垃圾,我也經常順手就把自己家垃圾倒在這里。現在誰再往這兒倒,我第一個不能答應。”村民關振海對自己家門口的環境,開始主動“管理”起來。
批次推進
一點一點“過細篩”
4月中旬,曲周縣組織了第二輪人居環境觀摩評比,副縣長路風杰帶隊,農業農村局組織,鄉鎮主管副職參加,每天從早8點到晚7點11個小時。
“批次推進,一點一點‘過細篩’。”曲周縣委書記孟凡雄說,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提升,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研究,又要細化措施,把群眾身邊的環境徹底進行改善。
按照既定計劃,該縣從3月底開始,農業農村局組織開展5輪觀摩評比,每次觀摩評比至少3天時間,把全縣342個行政村全部走一遍,把每個村大街小巷全部查一遍,用無人機把踏查不到的地方巡查一遍,對全縣人居環境情況來一次徹底的大清查、大整治。
該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白向東每到一個村,都要到背街小巷走到盡頭,再到容易積存垃圾的坑塘看一看。他說,真正走到看到,心里才能有底,胸中才能有策,手中才能有招。
第四疃鎮統籌協調鎮、村、保潔公司、群眾等各方力量,通過科學細致的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對全鎮各村進行了一次“清洗式”大掃除。“在俺村隨便轉,保準找不到垃圾!”西魏村黨支部書記鄭東新說,春天風大,他通過宣傳教育,群眾自覺把垃圾打包后再往外拿,垃圾不再“隨風跑”。
問題導向
一抓到底“治頑疾”
在3月25日召開的曲周縣“迎旅發、美環境”專項攻堅行動動員大會上,縣鄉村三級干部同時觀看了一個專題片,匯集了全縣人居環境的種種問題,畫面觸目驚心。“熟視無睹、見怪不怪,時間一長,導致問題大量積累。”會議指出,問題就是命令和突破口,徹底整改、立即解決是責任,更是出路。
安寨鎮人居環境基礎較差,多次整治不見成效,在第一輪評比中全縣倒數第一。4月份以來,該鎮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以上率下、全體動員,通過自查、互查找出問題、分析問題、直擊問題,投入各種機械200余臺,900余名干部群眾奮戰20天,在第二輪評比中排名全縣第二。連日來,各村“迎旅發、美環境”行動熱火朝天,全鎮人居環境面貌一天一個樣,提振了干部士氣、錘煉了工作作風。
該鎮前公城堡村西南有一個約7畝的坑塘,因工作量非常大,村黨支部書記韓金亮一直沒下決心整治。全縣都在行動、其他村都在整治、群眾都在看著,韓金亮坐不住了,馬上召集干部群眾齊上手。“不僅要整得干干凈凈的,還要打造成一個游園景點。”眼看著坑塘一天天變樣,韓金亮又有了新的想法。
據了解,一個月以來全縣共清理垃圾雜物3000余立方米,徹底整治坑塘230余處,多年積累的農村環境頑疾被一一祛除,得到徹底整治。
機制約束
定人定責“促長效”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關鍵在人。該縣通過定人定責建立了一系列長效管護機制:政府購買服務引進第三方保潔公司,負責日常清掃,每個保潔員劃定負責區域,保潔公司負責垃圾清運,垃圾發電廠統一處理;發揮農村黨支部書記、“兩委”干部和四級網絡長作用,明確責任區,日常監督全覆蓋;完善村規民約,群眾實行門前“三包”,相互監督、定期評比;按照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把坑塘使用權交給監管人,可以進行養魚、種藕等經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互補兼顧。
各鄉鎮還有自己的辦法:曲周鎮建立督查考評機制,定期督導、調度、觀摩,形成人居環境提升“比拼趕超”的濃厚氛圍;安寨鎮動員黨員干部走村入戶宣傳教育,愛護環境、美化家園成為群眾共識;白寨鎮發揮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志愿者的作用,對干部作為、群眾行為進行監督和規勸;河南疃鎮由主管副職牽頭成立督查組,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編號,即時交辦給保潔公司或村,整改后銷號……
“人居環境整治是持久戰,堅持標本兼治,統籌當前和長遠建立長效機制,就能不斷提升城鄉環境,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該縣縣長尹麗龍說。(記者武萌 通訊員韓富強 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