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農歷臘月十四,冀南大地飄起了雪花,田野間一片白茫茫。臨漳縣南東坊鎮集市上,賣糕點、糖果、燈籠等年貨的小販們早早出攤了。臨近春節,鄉間年味撲面而來。
“眼下可顧不上置辦年貨,還有一大筆訂單年前要趕出來呢。”清晨8時許,南東坊鎮西三村村民高進功喝了一碗稀飯,就頂著雪花直奔村口的木板加工廠。
近2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生產設備依次開動,工人們開始忙碌起來。“通過拼接、打磨、貼面等10多道工序,木條就變成了這樣一塊塊實木板,用來生產家具。”成品庫內,高進功指著一處堆得2米多高的實木板說道,“昨天河南安陽的客戶又催貨了,估計得忙到年根兒。”
今年48歲的老高,忙并快樂著。可4年前,這位當地有名的“燒炭翁”還在為生計發愁。
上世紀九十年代,臨漳縣南東坊鎮、章里集鄉等鄉鎮興起木材加工業,而加工剩下的廢舊木材、下腳料、鋸末等則成了燒制木炭的原料。燒木炭采用土窯,投資小、工藝簡單,而產品市場需求大、收益高,很快木炭產業興旺起來,最紅火時僅南東坊鎮就有木炭窯6000多座,產品遠銷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地。
“一噸木炭原料四五百元,燒成木炭后價格能超千元,村里很多人都開始燒木炭。”建一口木炭窯約2000元,高進功一口氣建了12口窯,每年能掙上一二十萬元。
燒木炭雖然掙錢,但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黑煙,嚴重污染環境,當地人家里桌子上兩天就落一層灰。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土法燒制、工藝簡單、污染嚴重的木炭窯被列入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范圍。按照“斷水斷電、清理原料、拆除設備、恢復地貌”的標準,2015年起,南東坊鎮的小木炭窯被集中關停取締。
一下子斷了掙錢門路,老高不知道這下一腳該往哪兒邁了。
如何引導500多木炭窯主轉型,臨漳縣也在積極探索。在政府幫扶下,老高參加了木板加工技術培訓,2015年他和其他兩戶窯主籌資200多萬元,合股成立了臨漳縣浩鑫木業有限公司,開始生產做家具用的生態板。
但轉型之路并不順利。起初由于技術不過關,部分生態板出現了開膠、起泡、變形等質量問題,產品殘次率最高時達10%。老高進太原、奔北京,帶著樣品賠著笑臉拜訪客戶,不知說了多少好話,卻始終無法打開市場。
“質量不過硬,就沒有市場競爭力。”老高和合伙人沉下心來,扎到車間反復琢磨,不斷調整優化生產工藝,加強產品全鏈條管理,實行責任倒查,嚴把每道工序質量關,逐步降低了產品殘次率。目前,企業產品殘次率嚴格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內,許多曾將老高拒之門外的客戶,又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鄉鎮領導幫助協調縣供電部門,為企業新增了2臺變壓器,解決了產品穩定供熱難題。”2017年,高進功將燃煤鍋爐改為電鍋爐,更新了生產除塵設備,環保工藝進一步提升,此后基本實現全年滿負荷生產。目前,河南、山西等地的常年合作客戶達十幾家。去年廠子銷售收入達五六百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就業50多人,員工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
“這是為北京一家木板企業代工的產品,各方面指標都合格,咱就是缺自己的品牌。今年俺打算自己注冊商標,往后的市場空間肯定更大。”指著車間外一批即將發運的生態板,老高興奮地說起今年的“小目標”。
南東坊鎮黨委書記趙政介紹說,木炭窯主們轉型主要從事木板和家具加工、設施蔬菜、特色養殖等產業,僅搞養殖的就有20多戶,還有的流轉土地當上了家庭農場主。
與南東坊鎮毗鄰的章里集鄉,曾經也是木炭生產聚集區。如今,這里不少村民改行發展養殖。北東坊村村民張雪海,曾有20座木炭窯,是當地有名的“燒炭翁”,如今他有了另一個名號——養羊能手。張雪海2015年注冊成立了養殖企業,目前羊存欄量500多只。這兩年行情不錯,春節前他準備再出欄六七十只,已經有客戶上門收購。
“當初轉型搞養殖,心里可沒底。”張雪海說,“是縣農牧部門舉辦的免費技術培訓,讓俺下了決心。”
“以前村里燒木炭的時候,煙塵遮天蔽日,天空總是灰蒙蒙的,平時都不敢開窗戶。”張雪海的老伴接過話茬,“當初政府取締木炭窯,俺也想不通,現在能常看到藍天白云,這心里也跟著亮堂啦!”
養羊是個辛苦活,張雪海兩口子每天從早忙到晚,甚至把鋪蓋搬到了養殖場。“累是累了點,可這日子有奔頭!”(記者劉劍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