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環境美,增加了小游園和健身器材,很多搬走的老鄰居又搬回來了。”11月18日上午,冬日暖陽中,68歲的邯鄲市復興區建西二社區居民張香珍和幾個老姐妹在小區健身廣場活動筋骨。說起小區環境之變,老人們紛紛點贊,“住著更舒心了。”
建西二社區有近40年歷史,居民多是老人,多年來小區私搭亂建嚴重,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環境臟亂不堪。隨著改造工程先后竣工,這個老舊小區重煥生機。聚焦群眾所需所盼,結合主題教育,邯鄲市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為民服務解難題的重要內容,目前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695個,明年將完成主城區全部1064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造范圍廣、涉及群眾多、協調難度大,如何讓這項民生工程得民心、順民意,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邯鄲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調動居民參與小區改造的主動性、積極性。
“小區改什么、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都由居民說了算。通過召開居民代表會、入戶走訪,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后再制定改造方案。”建西二社區居委會主任劉丹說,改造方案經社區公示、居民認可后,他們從群眾最盼望的拆違、基礎設施提升入手,成立由社區、業主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對施工材料、施工質量、施工進度跟蹤監督,確保改造質量群眾滿意。
改造過程和改造后的管理同樣引導鼓勵社區群眾參與。復興區酒務樓社區居民利用廢輪胎、舊水缸,通過染色、繪畫等方式巧妙改造成公共休閑椅和魚缸花盆;518社區居民主動把家養鮮花奉獻出來,組成大型花壇扮靚小區環境。結合不同社區歷史環境和基礎條件,邯鄲注重挖掘小區文化內涵,提升小區品位,打造了充滿鐵路工業記憶的鐵路大院小區、體現地質勘探文化的518社區等特色小區。
“拆除違建是老舊小區改造的前提和基礎,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確保平穩拆違、和諧拆違。”邯鄲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副局長李中華介紹,通過充分發動群眾,全市形成了居民監督居民拆、居民帶動居民干的濃厚氛圍,共拆除老舊小區違建200余萬平方米,累計改造管網82公里、硬化路面25萬平方米,規劃停車位13473個,植樹22萬余株,打造游園320余個。
為激發各區改造老舊小區的積極性,邯鄲市建立了專題調度、觀摩評比機制,把市級獎勵資金與評比結果掛鉤,促進改造工作提速提質。同時撬動社會資源,水電氣熱等專營單位可通過直接投資、獲取收益方式參與改造,整合民政、郵政、體育等部門資源形成改造合力,破解資金投入難。
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邯鄲市以物業全覆蓋為目標,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管理、以大帶小”原則,該市將主城區37個街道辦以街、路為框架,劃分成270個物業管理網格,以網格為單元統一規劃、連片統籌、組團管理,以資金獎補形式支持物業企業入駐,解決了老舊小區因小、散、收費率低等原因而招不來物業企業的難題。市住房保障部門每月對各區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情況通報排名,建立物業企業信用監管平臺,實施紅黑名單制度,倒逼物業企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記者劉劍英)
關鍵詞: 邯鄲老舊小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