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嬸,3717元。”“宋嬸,3890元。”
2月24日,館陶縣壽山寺鄉南辛頭村一戶農家宅院內,28歲的李爽通過微信轉賬給村里十幾位留守婦女發工資。“為了減少疫情防控期間人員聚集,我把棉被尺寸、顏色等信息發到微信群,由工人們在家里縫制。”
李爽在網上有個響亮的名字——“農村小爽”。小爽有多紅?作為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農村小爽”運營者,目前粉絲73.3萬,點贊164萬,視頻總播放量超2.4億次。
靠著拍攝“三農”題材短視頻在網上走紅后,她和愛人吳慶偉帶領周邊村留守婦女制作手工棉被、棉衣在短視頻平臺售賣,不僅改善了自家生活,還讓留守婦女和老人在家門口掙上了工資,網友們親切地稱他們為“棉被夫妻”。
像很多農村年輕人一樣,曾經外出打工的小爽和愛人,擺過地攤,當過保安,為了多掙點錢,曾連續兩年春節沒回家過年。有一年,由于老人一時疏忽,放在老家的大女兒,整條胳膊被開水燙傷,這讓小爽深感自責。2018年初,她決定返鄉陪伴孩子。
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干點啥營生能掙錢呢?吳慶偉說,在北京當保安期間,他經常看一些“三農”題材的短視頻,其中很多反映農村日常生活的視頻,點擊量很高,還有收益。
“別人能干,咱也能干。”性格爽朗的李爽鼓勵丈夫。這對小夫妻開始在網上自學視頻拍攝、剪輯技術,反復研究爆款視頻的拍攝角度。
2018年3月,小兩口花2700多元買了一臺相機,開始拍攝短視頻。農村澆地、種菜、摘果,這些日常場景都被他們記錄在鏡頭里。
“第一個月視頻基本沒啥播放量,也沒有粉絲。”小爽說,每天兩人扛著相機行走在田間地頭,總會引來村民異樣的目光,他們也一度想過放棄。
“爆了!爆了!”第二個月,他們拍攝的一段回娘家的視頻一夜爆火,短短幾個小時,單條播放量30多萬次,也第一次收到短視頻平臺給予的獎勵。此后,大大咧咧、愛說愛笑的“農村小爽”粉絲量猛漲,單條視頻點擊量最多達200多萬次。
一次,一位粉絲看到小爽在田間摘棉花的視頻后,主動聯系想讓她幫忙做兩條新棉被,價錢好商量。之后,陸續有幾位粉絲私信小爽,表示也想購買手工棉被。“咱這最不缺棉花,能不能把手工棉被賣到網上?”小爽“嗅”到商機,他們隨即在平臺開設了網店,嘗試組織留守婦女制作手工棉被。
手工產品“上網”,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很關鍵。為了能讓運費便宜點,小兩口到縣城對接了五六家快遞企業,都因服務費較高無功而返。無奈,他們只能接受一家鄉鎮快遞中轉點較高的服務價格。慢慢地,隨著運貨量增加,縣城一家快遞企業拋來“橄欖枝”,主動降低了運費。
2018年9月,手工棉被正式上架,銷量穩步攀升。去年“雙11”,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當天銷售棉被800多床。
棉被熱銷,曾經嘮閑嗑、打麻將的留守婦女開始忙碌起來。按照不同型號,每做一床棉被,工人們能有15至20元的收入,平均每天能掙100多元。“開店以來,共銷售棉被1萬多床,棉衣棉褲3000多件。”小爽說,目前有固定員工近20人,其中貧困戶6戶,遇到集中供貨時還要臨時增加工人,能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掙工資,感覺很有成就感。
“今后打算申請注冊手工棉被商標,還想參加電商知識和產品設計培訓,讓我們的網店更紅火。”對未來,小爽滿懷信心,“只要敢拼敢干,夢想一定會成真!”(記者劉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