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贊皇,春光明媚。許亭鄉黃家溝村的大棚里,櫻桃熟了。枝繁葉茂的樹上,一簇簇紫紅的櫻桃,十分喜人。
“快來看看我們的櫻桃鮮果,又大又紅,而且超級甜,屏幕前的你還等什么……”4月10日,從外地請來的網紅團隊正在樹下直播。5天直播已賣出櫻桃近3000公斤。
看著直播,正在澆樹的貧困戶劉愛書笑在臉上,喜在心里。
劉愛書始終沒離開過這個地方。櫻桃園的前身是煤場,那時他是一名裝卸工。
緊鄰339國道的黃家溝,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全村搞起了煤炭轉運。只要家里有勞動力,都能像劉愛書一樣在煤場找上一份活兒。那時,黃家溝村人日子過得富足、過得松快。
“這5個大棚的位置就是我當年經營煤場的地方,全村大大小小煤場20多個,那時候卸煤時的粉塵把山和村子都染黑了。”大棚櫻桃科技示范園區負責人劉瑞普說。
經濟發展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2014年,贊皇縣委、縣政府依法對黃家溝村在內的全縣露天煤炭堆場進行了取締。
一夜間,黃家溝村養家糊口的“飯碗”丟了。“鄉親們又重新過起了窮日子,787口人的村莊建檔立卡貧困戶增至207人。”村黨支部書記劉二浩對那段往事歷歷在目。
在修復生態環境中,如何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贊皇縣組織相關部門請來專家對土質進行取樣檢測,還組織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到大連等地考察項目。“最終確定了按照污染區域復墾和生態環境修復相結合的思路,轉型發展從綠中掘金,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贊皇縣縣長王濤介紹。
片麻巖土質適合櫻桃種植,學大連大棚櫻桃種植,腦瓜靈活的劉瑞普,2018年第一個在煤場上搞起大棚櫻桃種植。
14個櫻桃大棚,先后投入1400多萬元,栽植櫻桃樹2700棵。這么一筆大投資,爭議自然少不了,親友勸劉瑞普不要瞎折騰。“就是傾家蕩產,也要帶著鄉親們闖出一條脫貧路。”劉瑞普態度堅決。
“瑞普這孩子實在,他給鄉親們的土地流轉費每畝比其他村高出將近1000元,我們在園區打工,也比外面掙得多。”煤場取締后,因病致貧的劉愛書一家靠著在園區打工去年摘掉了“貧困帽”。
兩年來,整個園區吸納帶動黃家溝村116名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就業。櫻桃大棚不僅助力全村脫了貧,還帶領大伙走上了綠色生態發展的道路。
今年,5個先建成的櫻桃大棚掛了果。從3月下旬開始,園區每天的銷售量都不低于500公斤,優質果一公斤最貴賣到了200元。
“‘煤炭黑’轉型‘櫻桃紅’,早熟的大櫻桃掛上樹就被訂購了。這步棋算是走對了。”劉瑞普告訴記者,他們算過一筆賬,今年的投入和收入能持平,往后掛果量年年會翻倍增長,收入自然也會翻著番增長。
如今,當選了村委會主任的劉瑞普正謀劃著對后山進行綜合開發,栽植陸地櫻桃,延長掛果期,發展觀光采摘,讓更多的人吃上“生態飯”。(記者張文君、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