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三河市8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44.82億元,涉及央企總部、高端服務業、醫療健康和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其中中冶軌道、中冶交通、中冶建設、中冶科技4個二級總部,是央企總部進駐三河的標志性項目。此次項目集中開工,是三河市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強有力“雙統籌”奮力奪取“雙勝利”,打造“三個走在前列”協同發展先行示范區澎湃引擎的又一“碩果”。
集中精力抓經濟上項目,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今年,三河市落地開工項目個數、質量、總投資、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均創歷史新高,實現了疫情下項目簽約、開工、達產的逆勢上揚。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地,迅速成為三河經濟龍頭和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項目引得來,關鍵要讓投資者享受到最優質的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三河市相繼出臺《促進招商引資獎勵辦法》《重點企業落戶及發展扶持獎勵辦法》等9項加快項目落地新政策,不遺余力強化要素保障。目前,5個京企央企項目全部開工;23家本土企業二、三期項目加快建設投產,18個省市重點項目開工率100%,投資完成率155%;32個重大基礎設施全部開工;18個科創園集群建設初見規模,入駐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業700余家,其中來自北京的企業占62%。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推進,三河市緊緊抓住協同發展規劃公布、國家擴大有效投資、新基建加快布局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等重大機遇,以“十條戰線”為抓手,聚焦規劃、產業、交通、生態和公共服務五大領域,全面發力、縱深發展,全力打造協同發展先行示范區。
三河市堅持高起點編規劃,緊密銜接《協同發展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按照省市“1+5+12”規劃編制體系,建立了“1+9+27”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確定城市定位為“協同創新排頭兵、綠色活力幸福城”,明確了“四區”功能定位。目前,國土空間規劃階段性成果已通過省廳審查,9項專題研究基本完成,27項專項規劃全部完成初步成果;聘請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編制的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省工程咨詢研究院編制的產業發展規劃已制定初稿,正在進行完善。
交通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平谷線域內段線位、5個站點的站位和車輛維修綜合基地具體位置基本確定,規劃方案已取得北京市規自委批復,可研報告已上報北京市發改委;京唐城際鐵路征遷任務基本完成;燕郊西出口綜合改建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基礎施工,年底前可完成橋梁主體工程;密涿高速南連接線跨泃河大橋與天津薊州倉桑公路成功對接。三河市10個鎮“15分鐘上高速”的目標年底可全面實現。
筑牢首都東部生態屏障。深入推進大氣綜合治理,強化“五大監管監測平臺”建設,今年1至7月份,年度綜合指數5.03,較去年同期下降7%;PM2.5濃度42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8.7%;優良天數132天,較同期增加2天。持續推進東部礦山的深度治理,通過消災除險、削高填低、覆土植綠等措施,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0%,可提前完成省下達的治理任務,累計植樹110萬株、植草2900畝,新增可利用土地7000畝。以“河長制”為依托,全力推進河渠治理工作,侵占河道、非法排污等8個方面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河渠“四亂”問題已實現動態清零,1至7月份國考潮白河、泃河,市考紅娘港一支、尹家溝全部達到地表水V類水標準。
在對接北京標準上持續發力。“京標服務”加快引入,正在與北控水務集團就4座京B標準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北京排水集團集中建設管理全市排水管網、北京市政集團建設管理城市路網進行富有成效對接,更好實現服務標準的統一。投資14.9億元建設的王里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燕郊高新區第三實驗小學等29所中小學校加快推進;三河市27所中小學與北京5所中小學建立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廊坊校區在燕京職技學院正式掛牌;三河職教中心與北京工業大學等8所院校開展合作共建。潞河醫院、中醫醫院、胸科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北京知名醫院相繼與三河市中醫院、市醫院、燕郊人民醫院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區域醫聯體建設成效明顯。(記者 王洋洋 通訊員 劉偉 賈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