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報銷當場就結算了,不需要先墊付,更不需要兩地奔波勞累,異地就醫輕裝上陣。”10月12日,家住三河市燕郊的北京市參保職工邊偉,通過異地就醫備案登記后在燕郊人民醫院實現了直接結算,這讓他欣喜不已。邊偉回憶,三年前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開通以前,一次異地醫保結算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打印厚厚的病歷、開據各種證明,前后忙活一個多月才終于結算成功,費力更費心。”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異地就醫結算推進工作也在不斷加速。2017年1月,北京參保人員直接結算服務在河北燕達醫院開通。此后,京冀醫療保障協同發展的合作項目從“一花獨放”到“花開遍地”。記者從三河市醫療保障局獲悉,目前該市41所城鎮職工醫保定點醫院和43所城鄉居民醫保定點醫院均已開通跨省異地住院直接結算。此外,河北燕達醫院、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燕郊人民醫院、中美醫院、譽美醫院均已測試開通京津冀城鎮職工門診異地直接結算,老百姓看病就醫更方便。
“醫保異地結算后,只要在當地開轉診證明,到外地就醫就不用個人墊付費用,而且省去了回去報銷的周折,真的很方便。”上個月,同為居住三河,在北京參保的職工趙女士在河北燕達醫院實現了直接結算。
這名北京市參保患者花費的醫療總費用為6754.32元,醫保應支付部分全額由醫院墊付,通過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結算的醫療費用,其報銷比例按照參保地的醫保政策執行,而醫保報銷目錄和監管則執行就醫地的醫保政策。
病看了、醫藥費報銷了、手續簡化了,群眾收獲更多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跨省通辦”扎實推進帶來的幸福感。據初步統計,今年1至9月份,北京城鎮職工參保人員在三河就醫住院302人次,醫療費用總額1508萬元,報銷金額823.30萬元;北京城鄉居民參保人員在三河就醫住院33人次,醫療費用總額108.37萬元,報銷金額61.79萬元。
作為離北京市中心最近的河北城市,燕郊不但承載了超過30萬的北京上班族,同時也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北京人養老的選擇。在京津冀一體化概念之下,跨省養老不再是個新鮮事兒。
窗前綠樹掩映,室內溫馨整潔、設備齊全。藝術雕塑旁,白發老人正在棋盤前一較高下,也有老人在花間小路悠閑漫步,陣陣爽朗笑聲不時傳來……記者走進三河市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所見便是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
2016年6月,為促進京津冀地區養老基本服務均衡化,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民政部門共同簽訂《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提出構建環京津健康養老產業圈,河北燕郊就是首批的三個試點之一。居家氛圍,醫養結合,正是金色年華養護中心的特色,吸引著北京逾千老人來此頤養天年,目前這里入住的九成以上都是京籍老人。
北京人胡飛在這里住了三年,已經逐漸適應了新“家”的生活。“環境靜謐悠然,交通便利,還可使用北京醫保,在這里養老我很安心。”85歲的胡飛精神矍鑠,豐富的業余生活讓他的老年生活多姿多彩。胡飛告訴記者,養護中心設有老年大學,并開設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等多種課程,常舉辦舞會、生日會、歌詠比賽、養生講座等活動,在這兒,他吃得健康、住得舒心、玩得開心。
據養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入住的京籍老人平均年齡83歲,他們選擇這里的原因因人而異。很多老人的子女都在國外,孩子常年不在家,老人生活不習慣,也缺少人照顧,還有的是孩子在北京忙,顧不上照顧老人,或者老人怕連累孩子,堅持自己住。“這里離北京近,孩子能常來探望,從心理上沒覺得是異地養老。”京籍老人紛紛表示。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三河市委、市政府依托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創新舉措,深入開展養老服務工作,促進養老產業蓬勃發展,解決了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問題。三河市民政局四級主任科員李江波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政府投資力度,興辦“公建民營”型養老機構,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動社會力量興建養老機構,全面提高健康養老服務能力,促進健康養老產業蓬勃發展。(記者 王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