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河市燕郊高新區的三河市新宏昌專用車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忙碌景象:每隔15分鐘,一輛二類工程車底盤就緩緩駛出組裝車間。廠區內,一輛輛綠色車身的工程車依次排開……
2001年進入專用車市場的新宏昌,是目前國內以研發改裝大型礦用車、水泥攪拌車、散裝水泥罐車、不銹鋼和鋁合金罐車等專用車為主的專用車領軍企業,年產量達到3萬臺。新宏昌持續加大新產品、新設備的研發投入,2017年以來,累計投資7000余萬元用于生產自動化建設。2019年,公司自動化焊接率達到50%。
今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眾多像新宏昌一樣的裝備制造企業堅定發展步伐,用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為三河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蓬勃壯大增添亮色。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高端環節,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近年來,三河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加快發展,據初步統計,全市有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276家,其中規上企業19家,涵蓋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等行業。2019年,三河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51億元,稅收5.3億元,從業人員1.5萬人,成為三河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三河市依托區位優勢、積數年之功打造的特色主導產業。從2001年至今,該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初具規模,并迅速向“智造”邁進,向“高端”升級,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扎實有力。
走進三河同飛制冷股份有限公司的組裝車間,裝配工具碰撞聲不絕于耳。
應用于電力電子行業的產品——純水冷卻單元正在進行組裝。“疫情期間,同飛制冷持續加大新品研發與市場開拓,成功搶占電力電子行業溫控產品市場,實現了公司營業額穩步增長。”該公司運營總監高宇表示,同飛制冷將純水冷卻單元由原來服務裝備制造業,拓展到服務新能源行業和新能源領域,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同飛制冷在國內工業恒溫制冷設備行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產品占國內同行業份額80%,是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瑞士阿奇等國際知名機械制造企業全球唯一恒溫設備供應商,企業擁有技術專利75項,專有技術20余項,2018年被評為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依托區位優勢,越來越多的項目、企業加速集聚,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毗鄰而居,三河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態日趨優化。三河科達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民用專用車輛及軍用裝備的研發、承制的企業,現擁有民用專用車、軍用車輛裝備、軍用洗滌裝備等40多個系列90多個品種的產品。公司不僅是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軍民融合企業,同時也是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軍民融合產學研用示范基地。
“只有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產業才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三河市科工局副局長張建說,該市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爭取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原來的1%達到1.5%以上,規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35%以上。
張建告訴記者,三河市把縣域特色產業振興工作與精準幫扶企業和推進科技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出臺一系列支持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發展的政策制度,構建起了“獎補+扶持+引導”的“三合一”政策體系,為特色產業振興增添了強勁動力。“爭取到2022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6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8萬人。”張建說。
高端制造激活發展“后勁”。圍繞北京市產業疏解和科技成果轉化,聚焦特色產業集群現狀,三河市正以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為引領,編制完成高端裝備制造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等規劃,同時結合《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要求,完善發展相關組團功能,積極推動特色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努力使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三河市發展最迅猛、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支柱之一。(記者 王洋洋 通訊員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