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回升,冰雪消融,白洋淀陸續迎來2021年春季首批回遷候鳥,新的鳥類遷徙期正式開始。2月25日,安新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與白洋淀愛鳥人士用無人航拍器,清晰地記錄到5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鶴和78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小天鵝,以及數萬只國家“三有”保護的雁鴨類候鳥,包括豆雁、針尾鴨、綠頭鴨、斑嘴鴨、白鷺、蒼鷺等。
這是安新縣自然資源局濕地辦開春巡護以來,記錄到的第一個白鶴種群,以及第6個天鵝種群。此前根據各地巡護人員以及愛鳥人士的反饋,分別在燒車淀和羊角淀記錄了3群天鵝共50多只。據不完全統計,白洋淀天鵝數量已近140只。這些白鶴、天鵝、豆雁、蒼鷺按照候鳥遷徙規律,都是去年秋冬季經過白洋淀遷往南方,又正常回遷的候鳥。
2020年11月入冬至今,安新縣自然資源局相關科室共在白洋淀及周邊范圍內,觀測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48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灰鶴約260只,國家“三有”保護鳥類斑嘴鴨3000多只、綠頭鴨1.1萬多只、黑水雞2000多只、骨頂雞10萬只左右。
據歷年觀測記錄顯示,大鴇與灰鶴屬于常年在本地越冬的珍稀冬候鳥,其中灰鶴數量比去年同期棲息數量增加了4倍多。
斑嘴鴨、綠頭鴨這兩種水鳥是常年在遷徙過程中以白洋淀為臨時落腳點,補充養分后繼續遷飛的過境旅鳥,很少有千只以上數量在白洋淀越冬的記錄,而今年最大觀測數量達1.5萬只左右。
骨頂雞、黑水雞之類的水鳥,屬于春夏季在白洋淀繁殖,秋冬季南遷的夏候鳥。除個別地點有一兩千只在本地越冬的記錄外,秋冬季基本全部南遷,而今年僅骨頂雞的觀測數量,就達到10萬只左右。以上數據,特別是游禽類水鳥的越冬數量,創造了十幾年來白洋淀水鳥在本地越冬的最高紀錄。
經過幾個月的連續觀測,這些越冬鳥類,主要集中在四種地方:因白洋淀冬季補水未結凍的水面之上,濕地生態公園之內,退耕還淀項目實施所在地,麥田、荷塘、稻田等地。(記者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