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重要內容,是決定村容村貌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有效銜接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是減少農村生活污染排放、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率,推動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重要一環。
我市今年將全面推進“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高農村水資源利用率,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短板,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群眾期盼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這是農村廁所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
“以前夏天上廁所是全家人苦惱的事情,自己搭建的旱廁不僅氣味難聞,還蚊蠅漫天,每次都要捏著鼻子如廁。冬天寒冷無比,老人和孩子上廁所很不方便。”說起農村的廁所,梁博文說,旱廁氣味難聞,容易滋生蚊蠅,既不美觀也不衛生。衛生廁所改造改到鄉親們的心坎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逐年增多。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僅污染地表水源,而且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及人居環境。
“我大姨的村里自從實施人居環境整治,特別是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村里越來越漂亮,城里親戚都愿意多住幾天!”梁博文說。
報告原文
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市已完成改廁66萬座,2021年,將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排查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優化完善長效機制,全市要完成3萬座衛生廁所改造和19個村莊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任務。
部門舉措
近日,市農業農村局制定廁改實施方案,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模式,全面提升農村改廁質量,加快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選擇技術模式,選擇簡單實用、成本適中、技術成熟、群眾樂于接受的技術模式,凡是在本地未經證明切實可行的技術模式,一定不能大面積推廣使用,防止資源錯配,造成浪費。建立專家隊伍,加強技術指導,促進農村改廁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嚴格落實,確保改得好、用得上。鼓勵企業、科研單位研發符合各地實際的廁所改造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探索試驗適合本地農村改廁的新技術、新模式。
推進廁屋質量提升,加強改廁質量監管。針對已改廁所廁屋標準不高的問題,因地制宜選擇提升方式,每村推出一批“廁屋示范戶”,實施以獎代補,通過示范引領帶動廁屋質量全面提升。加強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逐項明確需要購置抽糞車數量、建立維修站點和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設施數量,合理使用整村推進獎補資金,同步實施戶廁改造、糞污清掏、儲運、處理等公共設施配套建設。
加強廁所維修服務機制、糞污清運服務機制和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機制和維修服務隊伍、糞污清運服務隊伍、糞污處理利用隊伍,通過多種途徑推動管護機制落實。統籌推進農村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技術模式,實現農村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就地就近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打通農村廁所革命“最后一公里”。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廁所改造一樣,涉及千家萬戶,都是民生問題,也是改善人居環境、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我市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突出重點區域,堅持“應治盡治、就地就近”,選擇適宜模式,著力解決鄉鎮所在地、中心村、鄉村振興示范區等重點區域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和白洋淀、大運河、潮白河流域沿線等環境敏感區域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問題和群眾日常生活問題。人口密集、經濟條件較好、鄉村產業振興的村莊,采取管網集中歸集、終端無害化處置等集中治理模式。規模較小、居住分散的平原村莊,采取戶收集、村轉運、鄉鎮集中處理的治理模式。不具備集中收集處理、水量小的村莊,采取戶用化糞池、沼氣池等分散治理模式。同步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最終基本解決農村生活污水問題,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這一突出短板,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