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扇子是外地顧客預定的,扇骨造型主要以水滴型為主。”近日,大城縣南趙扶鎮小李莊村村民李玉成正忙著在切割機上做扇骨,一臺切割機一次可切割扇骨30多個。今年是李玉成做木制手工扇子的第10個年頭,扇子的款式越來越多,銷量越來越高,日子更是越過越好。
看到家鄉傳統工藝品產業前景,再加之從小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大學畢業的李玉成毅然回到家鄉創業。“2012年開始籌備,2013年買了兩臺設備,從最初的2個人到現在近20人的團隊,我們的扇子銷往全國各地。”李玉成說,現在有30多臺設備,年銷售額達到100萬元。
35歲的李玉成現在主要從事木制手工扇子的生產制作。在他家的貨架上,幾十種造型的扇骨依次擺放供顧客挑選。不忙的時候,李玉成就靜下心來研究制作各種不同造型的扇骨。“根據顧客需求,我正在研究新的魚尾和葫蘆造型。”李玉成說,通過多年的交往,很多老客戶都與他成了好朋友。
不同于老一輩的單一線下銷售,李玉成的產品主要依靠線上銷售。“現在線上銷售情況比線下要好很多,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我們線上銷售不降反升,生意并沒有受到很大沖擊。”李玉成有自己的網店,會不定時做直播介紹產品,吸引全國各地的很多顧客。
夏天是李玉成最忙的時候,為了準時保質供貨,他每天加班到很晚。“現在條件好了,閑下來的時候,我們每年帶著老人和孩子出去旅游兩次。”李玉成說,不光是自己家的生活變好了,在他家打工的工人家庭條件也改善了很多,在家門口賺錢還可以照顧孩子,有的還在縣城買了房子。
小李莊村是紅木工藝品生產加工專業村,還是“廊坊市旅游示范村”,有一百余家家庭手工作坊從事木梳、扇子、拐棍、手把件等木制手工藝品的生產制作,全村從業人員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各類手工藝品全部純手工制作、精雕細琢,無不展現著傳統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詹品正木梳生產制造車間內,各種珍貴木材原料整齊有序地排列在東西兩側,十幾位工人坐在各自操作臺忙碌著,老板詹品正在細心指導著一位學徒雕刻技藝,傳統技藝在工匠師傅的口傳心授中得以傳承、發揚。
作為小李莊村最大的木梳生產廠,詹品正注冊了自己的木梳品牌——紅木詹,自主設計研發30余種木梳,原材料選用海南黃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設計風格迥異、款式多樣,并申請了多個項目的專利權。“我們堅持純手工打造,重視品牌質量,銷售模式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每年銷售額能達到300萬元。”詹品正說。
針對“獨門獨戶”生產、銷售的產業特點,小李莊村黨支部近年來積極探索壯大鄉村集體經濟、促進產業升級的新模式,幫扶紅木工藝品作坊做好產業發展,打造文化工坊。“結合我們村廊坊市旅游示范村,建設紅木工藝品加工體驗基地,讓顧客來到小李莊不是單單來買產品,而是融入到產品制作中去,享受體驗加工樂趣,滿足游玩、購物、體驗樂趣。”小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玉琛說。
小李莊村積極引導工藝品工坊走品牌化戰略,做好知識產權保護,開發新穎產品,促進長遠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木制工藝品生產制作的行列中,開網店、做直播,銷售渠道、客戶群體進一步擴展,老百姓的收入越來越高。(記者孫澤恒通訊員劉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