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謀共建,改造尊重居民意愿
走進位于保定市韓莊街的法院宿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整潔的停車場,一輛輛小汽車井然有序地停在車位上;休閑廣場寬敞平整,健身器材、桌椅、晾衣架等設施一應俱全;粉刷一新的居民樓溫馨雅致……“這些全是根據大伙兒的意愿改造的。”2號樓樓長馬林春介紹說。
法院宿舍建成于1995年,僅兩棟居民樓,60戶居民,長時間處于松散自治狀態。“道路破損下沉,樓體頂部水泥脫落,上下水管網老化塌陷,私拉電線、私自圈地、私搭亂建、亂栽亂種現象嚴重,成了典型臟亂差小區。”五四路街道王莊社區居委會書記王彬說。
“小區哪要改,先改哪,怎么改,都要征詢居民意見,邀請居民參與到改造中來。”蓮池區住建局副局長卜建軍說,這是老舊小區改造能否圓滿完成的關鍵。
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實施前,由各老舊小區改造主管部門與街道(社區)人員組織居民召開意見征詢會,推舉業主代表參與改造方案的制定,發放居民改造意愿征求意見表或建微信群、小程序等方式,將居民最關心、最直接的訴求納入改造方案。
“按照區住建局要求,社區與小區的黨員、樓長、居民代表多次接觸,征求意見建議,先后組織了5次全體居民參與的改造計劃意見征求會,形成了以居民意愿為標準的改造規劃。”王彬說,上下水管網改造、路面改造、新鋪屋頂防水、綠化改造、雨污分流改造、樓體樓道粉刷、安裝道閘、安裝監控等,這些小區居民反映的迫切需求均被列為改造項目。
在施工過程中,社區成立監督委員會,居民可隨時就改造細節提出意見建議。“為滿足居民隨機提出的改造要求,社區多次組織居民和施工方召開碰頭會,有兩次開到了深夜,討論出大家認可的施工方案。”馬林春說,將瀝青路面改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增加小區樹木的品種和數量,優化自來水管線路走向,弱電管線入地進樓道、更換大門等改造項目,都是根據居民意見,調整施工方案進行改造的結果。“大伙兒全程參與,有獲得感,更有成就感。”
建管并重,長效管理良性循環
“我們這個大院共6棟樓,是原水利局、房管局等多個單位的職工宿舍。因沒有統一管理,導致垃圾亂扔亂倒、公共設施無人維護等一系列問題,居民抱怨頗多。”2020年3月份,小區改造啟動,但保定市東風東路275號院院長李勇依然擔憂,“改造效果,能維持多久?”
很快,李勇的困惑有了答案。東風東路275號院發出改造通知時,在居委會牽頭下,同步啟動了小區物業公司的招標工作。“當時4家物業公司競標,向現場20多位居民代表答辯,并作出服務承諾,由居民代表投票決定聘用哪家物業公司。”保定市天海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付文星回憶稱,該公司競標勝出后,立即入駐,配合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展開服務工作。
如今該小區改造完成已半年有余,在物業公司規范管理下,小區樓道和院內垃圾有人清掃,私搭亂建的風氣剎住了,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沒有了,門口有保安值守,24小時小區巡邏,盜搶事件再沒發生過……“小區環境持續向好,鄰居家閑置了一年的房屋,也順利出租了,而且房租由700元漲到了1000元。”李勇笑著說。
東風東路275號院是保定市老舊小區改造建管并重的生動案例。為鞏固改造成效,保定市建立了改造后長效管理機制。其中,對于基礎條件較好的小區,成立業委會,選擇正規的物業企業實施正規的物業管理;對于規模小、沒有條件引進物業企業的小區,根據居民意愿,實行小區自治或由社區物委會代管;對于只有兩三棟樓甚至一棟樓的小區,居民可選擇引進物業企業、小區自治、社區代管任一方式,實行連片管理方式。此外,轄區老舊小區改造管理部門還通過不定期檢查、回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老舊小區改造成果良性循環。
截至目前,主城區已有25個小區引入物業企業,821個小區的物業實行自治管理或由社區代管,33個小區實行物業連片管理。(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 通訊員水澤文、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