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的那個春天,谷振林用綁著鐵鉤的竹竿,將香椿芽從樹上摘下來,扎成小捆后,騎著自行車到石家莊城區的街邊售賣,掙個零花錢貼補家用。
35年后的今天,他將香椿做成了產業,種植、采摘、深加工全都有,合作社年收入630多萬元,帶動900余戶農民致富。
谷振林是石家莊市鹿泉區谷家峪村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和工人們一起包裝當天采摘的新鮮香椿。“我們村自明朝建村就開始種植香椿,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家家戶戶都有香椿樹,清末的時候還曾是御用貢品。”說起谷家峪的香椿,18歲就開始賣香椿的谷振林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從自產自銷到專業合作社
香椿根據初出芽苞和子葉的顏色不同,基本上可分為紫香椿和綠香椿兩大類。谷家峪村三面環山,晝夜溫差大,為香椿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里的香椿屬于紫香椿品種中的“紅油椿”,突出特點是初出幼芽是紫紅色的,有光澤、香味濃、纖維少、含油脂較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1986年開始是自家摘了自家賣,騎車到廣安市場銷售。1996年開始,我就收村里的香椿,開著三輪車到橋西批發市場做批發。后來專門到外地跑市場,找收購商到村里進行收購。”谷振林從小在香椿樹下長大,做過零售、干過批發,當過經紀人,對家鄉的香椿有著特殊的情懷。
2003年,谷振林成立了一家農業公司,專門從事香椿種植和買賣。由于香椿的季節性很強,公司成立后便開始探索香椿存儲方式,打算錯季銷售,但因技術不過關,導致失敗。“當時市面上沒有成型的香椿存儲技術,我在冷庫里放了2噸多香椿,基本上全壞了,賠了差不多5萬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谷振林記憶猶新。
由于缺少資金,存儲技術的探索只能擱置,谷振林將目光轉向了香椿的深加工。經過多次試驗,成功研制出了香椿醬菜,并形成了規模生產。經過幾年的積累,2008年,谷振林成立了鹿泉市宇盛種植專業合作社(后隨著撤市設區變更為“鹿泉區宇盛種植專業合作社”),又陸續研制出了香椿蛋花湯、香椿面等深加工食品,并且注冊了“谷家峪”香椿商標,向品牌化發展。
矮化密植畝產增30%
隨著市場的拓展,谷振林感覺到香椿有些供應不足。“我們當地的香椿都是多年以前的傳統香椿樹,樹高、出芽晚、不易采摘,難以滿足合作社規模化生產。”谷振林說,有一次,河北農大的一位教授到村里講解香椿管護相關技術時,說到了矮化密植對規模化種植的必要性,讓他茅塞頓開。
“矮化方面比較簡單,就是不讓香椿樹長大,在它長到五六年的時候,在離地三四十厘米的高度砍掉主干,讓香椿重新從根部長新枝就行。”谷振林指著田地里一人多高的香椿,邊走邊介紹,“主要是密植技術需要摸索,想讓香椿按照灌木的樣子生長。比如說多遠挖一個坑,一個坑里放幾株苗。”經過兩年的摸索,谷振林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實現了香椿矮化密植,從而降低了采摘難度、提高了產量,畝產比傳統種植提高了30%,同時采收時間也提前了10到15天,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大棚種植一茬變多茬
“香椿是咱谷家峪最大的寶貝!”谷振林感慨道。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對當地的香椿有著很深的感情,心里始終想著如何能最大化地發掘香椿的價值,讓寶貝“變現”。
有一次跟客戶交流,對方談到香椿不像其他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呀!為啥不搞搞大棚香椿呢,效益肯定好。”說干就干,谷振林當年就搭起大棚,開始嘗試。然而現實“很骨感”,大棚香椿發芽的時間幾乎跟露天的一樣,而且產量比露天的還低,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了。但是他并不氣餒,買來多本關于大棚種植方面的書籍,邊學邊實驗,經過一年的反復琢磨,大棚香椿總算有了些成績,頭茬香椿在春節前終于能收了,只是產量依舊上不去。
“這個大棚香椿可費了老勁了,地面大棚、下坑大棚,很多方法幾乎都試了一個遍。”谷振林感慨,什么時候挖苗、苗木如何存放、什么時候入棚、種植密度多大……經過8年的不斷摸索,2016年,大棚香椿種植終于成功了:元旦采摘頭茬,春節前采摘第二茬,3月底采摘第三茬,每畝地可以采摘6000斤,“正好跟露天香椿的采摘時間銜接上。”
矮化密植技術的引進和大棚香椿的種植成功一下子提高了合作社的香椿產量,谷家峪村的香椿種植面積也達到了近5000畝。
2019年,谷振林花費48.6萬元購買了一套凍干設備,經過一年的反復實驗,他不僅掌握了香椿的凍干技術,而且冷凍時間從36小時減少到了9個半小時,香椿的顏色、口感等質量還特別好,一斤能賣到八九百元。
擦亮“谷家峪香椿”品牌
谷振林一直在香椿產銷道路不斷摸索,蹚出了一條產業化之路。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現有香椿生產基地3000畝,開辦了自己的網店、微店,113戶成員的人均收入明顯高于其他農戶,帶動了周邊900余戶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早熟香椿、凍干香椿、香椿醬菜、香椿面……現在我們村的香椿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合作社年收入630多萬元。”谷振林說,伴隨著鹿泉區首屆谷家峪香椿節的成功舉辦,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谷家峪香椿”,銷售量也出現了一波“小高潮”。他展望未來:“現在我們對以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下一步計劃把香椿采摘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延伸香椿產業鏈,擦亮這個品牌,把香椿做大做強!”(記者 解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