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丈夫在外打工摔折了腰,就靠我一個人掙錢過日子。現在村里有了茶廠好多了,每月采茶、分揀茶葉收入2000多元。丈夫不能干重活,村里安排了公益崗,每月收入3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金、年底茶廠分紅和農村低保,每年收入近2萬元,我們的苦日子總算熬到頭了。”盛夏時節,在淶水縣郭家峪村茶廠,56歲的劉成連一邊說一邊笑。
一旁一起分揀茶葉的劉祥艷插嘴道:“不出家門口,鈔票賺到手,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以前連想也不敢想。”茶葉手中飛舞,笑容蕩漾臉龐。
郭家峪村位于淶水縣西北部太行深山區,115戶314口人,有700多畝山坡地。2016年,石家莊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駐郭家峪村扶貧工作隊來到這里,當時村里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屬于深度貧困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封喜才帶領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干部擰成一股繩,通過入戶走訪,摸底調查,決定利用現有的山坡地資源發展黃芩種植。
2017年,郭家峪村建起廠房,添置了制茶設備,注冊成立淶水縣康峪茶葉加工責任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茶葉加工。為保證茶葉質量,他們從種植技術入手,先后派10幾名村民到安國市學習種植技術,確保優質高產;同時派張術勇等人到河南信陽學習制茶工藝。由于剛剛起步,產量低且不會營銷,第一年并沒有賺到錢。
幾經摸索,到2020年,該村黃芩種植面積已達550畝,黃芩茶銷售收入達130多萬元。在制茶車間,正在炒茶的張術勇樂呵呵地說:“從采茶、殺青、炒制、輕揉到成品,需要8道工序,哪道工序不到位或被簡化,都會影響茶的口感……”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現在成了炒茶師,說起制茶工藝頭頭是道,令在場的人無不驚訝。
山路蜿蜒,青山蔥郁,在郭家峪村黃芩種植基地,5年前種下的黃芩一片生機勃勃,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村民們正在彎腰收割,一個個干勁十足。郭家峪村村民張術華身體一直不好,沒辦法外出打工賺錢,他說:“自從村里開始發展黃芩產業,我就在合作社干活,家門口就可以賺錢。”
郭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鵬飛介紹,在郭家峪村黃芩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從一開始謀劃到中途的資金注入,縣里和駐村工作隊都給予了很大幫助。現在黃芩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以后守著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還能分紅,這讓村民看到了希望。對于今年的收成情況,張鵬飛粗略算了筆賬,2020年郭家峪村的黃芩茶產量達3500公斤,年銷售收入達130多萬元,村民人均分紅300元,今年產量可達到5000多公斤,目前已與石家莊、營口等地多家企業簽訂銷售訂單80多萬元,預計銷售額可達200萬元。
“現在采摘的只是黃芩的牙葉,未采的根還在生長,到2023年,經過7年的生長黃芩根就可以出售了,預計能產8萬多公斤枯芩,每公斤枯芩按30元左右計算,僅此一項收入可達260多萬元。”張鵬飛說。
郭家峪村的黃芩茶產業發展框架已經形成,目前,合作社已經吸納了郭家峪村和周邊村共70多名貧困戶前來務工,年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實現全村人整體脫貧。
談及未來,張鵬飛信心滿滿,“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今后我們還將擴大種植規模,精細管理,把這小小的黃芩茶做成群眾致富的大產業。”(通訊員 楊志民 楊猛)(本稿照片由楊志民 楊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