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市史村把人居環境整治和產業經濟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實施蔬菜種植和工業加工雙腿走路,將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創建工作同步推進,實現了環境美、產業興、百姓樂
“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北省美麗鄉村”……近年來,任丘市石門橋鎮史村屢獲表彰,僅國家級榮譽就有4項。史村把人居環境整治和產業經濟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環境變美了、產業興旺了,當地百姓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改善人居環境
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走進任丘市石門橋鎮史村的街心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荷塘美景。駐足塘邊,放眼望去,荷葉搖曳起舞,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這里幾年前還是一個廢棄坑塘,過去一到夏天就蠅蚊成群、臭氣熏天,嚴重影響周邊群眾的生活。”史村黨總支書記王培德說。如今,坑塘里栽種了荷花,坑塘邊種上了花草,春天看葉、夏天賞荷、秋冬采藕,這里成了村里最聚人氣的地方。
近年來,史村從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氣化等5方面整體提升人居環境。
2012年,村里進行了道路及排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水泥路面全部硬化,道路兩側安裝路燈、彩燈200余盞,安裝高清監控探頭80余個;
2013年,村里投資500萬元完成天然氣入戶工程,讓村民告別了“屋頂天天冒黑煙”的歷史,實現了“做飯和取暖,干凈無污染”的新生活;
2014年,史村將最臟亂的閑置地和廢棄的坑塘改造成干凈整潔的公園廣場,鋪設排水管道3000余米,完成全村500多戶廁所改造。配備垃圾清掃車、灑水車,在主干道兩側放置垃圾箱,以“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模式,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
2015年,建設1000平方米新村民中心,硬化道路兩側5000平方米。購置10萬余株優質觀光樹,在公園廣場鋪設草坪。投資290萬元,建成占地40畝的新集貿市場;
2017年,建成占地200余畝的生態采摘園,種植蘋果、核桃、海棠等果樹9000余棵。
……
而村里的新民居工程,更是讓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2010年,史村投資2000萬元啟動了新民居建設,7棟居民樓拔地而起。
“農業+工業”
兩條腿走出致富路
史村現有人口2600人,耕地2980畝。20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村民在村“兩委”的領導下開始種植蔬菜。隨著華北油田落戶任丘,油田職工對蔬菜的需求量大、品質要求高,村“兩委”班子及時抓住這一市場機遇,商議發展蔬菜種植事宜。他們研究制定了系列優惠政策,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定期培訓,多次組織蔬菜種植大戶和致富能手到外地學習種植經驗,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全村2000多畝耕地,實行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澆灌、統一收割。
進入新世紀,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90%以上的村民從事蔬菜種植,種植面積達1300畝。2001年,村“兩委”積極籌建集貿市場,為菜農在家門口搭建了一個交易平臺,進一步激發了村民的種植熱情,大家的收入更上一層樓。
隨著經濟的發展,單靠種植蔬菜已遠遠不及周邊工業村的整體實力,王培德審時度勢,提出了“蔬菜種植和工業加工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新思路,成立了蔬菜種植協會和鏈輪工業協會,得到史村干部群眾的一致響應。
利用鄰近石門橋工業園區這一全國摩托車鏈輪基地的地緣優勢,史村整合部分土地用于工業小區建設。100多處各類工業攤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很快形成了以摩托鏈輪、車庫門配件為支柱的產業群。
文化創建
引領文明促進建設
史村將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創建工作同步推進。在史村主干道以及公園廣場醒目處,6300平方米的文化墻引人注目,內容涵蓋了黨建文化、傳統文化、孝文化、移風易俗、交通安全、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耳濡目染下提升素質。
為保留和傳承歷史文化,史村籌劃建設了村史館。館內集中展示了史村的歷史沿革、紅色記憶、經濟發展和民俗風情等,通過了解家鄉的發展史,進一步調動了村民富而思進的積極性,促進了鄰里和諧。
近年來,史村奏響自治三部曲。村“兩委”提倡移風易俗新風尚,將紅白喜事規定納入《村民自治章程》,號召全體村民自覺遵守。多次舉辦法律知識宣傳活動,教育群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同時,輔以廣場舞大賽,文明家庭、史村好兒媳評選,傳統節日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史村的文化建設獨放異彩。
“作為全國文明村的黨總支書記,我將繼續夯實基層戰斗堡壘,堅守初心、凝聚力量,帶領全村人民不斷發展壯大蔬菜種植和摩托車鏈輪產業,為鄉村振興貢獻史村力量。”史村黨總支書記王培德堅定地說。(記者 代晴 崔上 通訊員 陳子康 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