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衡水濱湖新區始終立足自身實際,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綜合整治,扎實推進生態修復、植樹增綠、景觀提升,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近日,記者走進衡水濱湖新區衡水湖景區,極目遠眺,水天一色,綠帶環繞,猶如一幅天然的巨幅水彩畫……近年來,衡水濱湖新區始終立足自身實際,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衡水湖生態保護、環湖綠化等民生實事入手,堅持民生為本,增進人民福祉,切實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努力補齊民生短板,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持續提升。
堅持生態優先
繪就美麗畫卷
“通過多年努力,衡水湖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最直觀的就是鳥類種群數量增加,現在保護區鳥類由剛建立時的283種漲至327種。今年遷徙到衡水湖的天鵝數量更是創近幾年新高,最大種群數量達300只,且停歇時間已經超過了30天。”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保護局濕地生態監測科科長張余廣介紹。
生態是立區之本。濱湖新區切實把保護好衡水湖作為最大的政治擔當,實施衡水湖保護系列措施。堅持水環境綜合治理,水質總體常年穩定在Ⅲ類水平;實施生態清淤、沉水植物種植等項目,完成清淤34.5萬立方米、種植狐尾藻8萬平方米、建設生態浮島3萬平方米;加強生態補水,年引水7000萬立方米左右,實施33千米的河渠水系綜合治理、入湖口前置庫工程;堅持統籌生態修復,全力實施保護區村莊生態搬遷,完成順民莊搬遷和拆除,恢復濕地生態景觀140畝;加強濕地生態修復力度,向西湖實驗性蓄水1500萬立方米,完成姊妹島生態修復10.2萬平方米,小湖隔堤等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實施;實施鳥類監測智能識別和分析管理,在保護區內設置了37個樣點,4條樣線進行定期監測。
聚焦環湖綠化
擘畫美好藍圖
“孩子放暑假了,帶著家人一起來散散心,沒想到現在衡水湖環境這么好了。”到衡水湖游玩的武邑縣游客張鳳磊發出感慨,“湖邊郁郁蔥蔥、湖里荷花開得正盛,真美!與其跋山涉水到外地游玩,不如輕輕松松在家門口欣賞美景。”
在衡水湖騎行游覽的市民陳麗有著同樣的感受。“近幾年來,衡水湖的變化,我是看在眼里的,無論是硬件設施建設,還是空氣質量都有很大的改觀。”陳麗說,她經常約著好友到衡水湖游玩,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沿途的景色,既愉悅心情又鍛煉身體。
據介紹,濱湖新區深入推進增紅添綠,近5年來,完成環湖綠化3萬余畝,生態廊道建設初顯規模,為衡水湖沿岸增添勃勃生機。今年,該區按照環湖“綠化、美化、香化,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保護發展衡水湖為理念,以市環湖綠化規劃為藍圖,結合衡水湖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濱湖新城建設和高標準規劃調整的實際,把環湖綠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高標準建設特色觀光島、特色花海、荷塘月色、海棠花溪、桃園春色5個景觀節點,共8100畝。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接下來,濱湖新區將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指南針”,堅持以保護為先,加大綜合整治,扎實推進生態修復、植樹增綠、景觀提升。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生導向,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記者盧婉鳳 通訊員李保安 李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