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記者來到寬城滿族自治縣碾子峪鎮艾峪口村,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成片的板栗樹。“今年板栗長勢非常好,老百姓們馬上就要迎來大豐收了。”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副所長王廣鵬指著一眼望不到頭的栗樹林對記者說。
艾峪口村位于燕山山脈東段長城腳下,有上千年的板栗栽培歷史。然而,在2014年以前,村里的板栗種植主要依靠原生樹種,種質良莠不齊,有的成年大栗樹枝葉繁茂,樹高10米,一年卻只產十幾斤板栗,口感差、采摘難、產量低、病蟲害嚴重,當地百姓賴以生存的板栗產業岌岌可危、難以為繼。
“第一次來到艾峪口村時,真是一腳土一腳泥,交通不便,進村都困難。”提起7年前的艾峪口村,王廣鵬十分感慨,“當時,全村采用傳統種植模式,村民為了提高板栗產量,大水漫灌、濫用化肥,遇到病蟲害又盲目使用農藥,造成面源污染嚴重,栗果質量越來越差。”
環境的嚴重破壞影響了農產品安全質量,板栗種植進入惡性循環。“曾有一年,因為板栗中除草劑殘留超標,一筆出口訂單遭遇退貨,百姓看不到板栗種植的希望。”王廣鵬回憶說。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2014年春季剛過,“走投無路”的艾峪口村黨支部書記賈中友帶著村“兩委”干部和果農代表一行17人來到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當時,王廣鵬帶領他們走進研究所的栗園基地,向他們展示了最新培育的高產、優質、省工型板栗新品種,并實地參觀了“矮化控冠、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的效果。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面對艾峪口村的現狀,王廣鵬說:“新品種、新技術才是解決艾峪口村板栗產業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王廣鵬帶著“燕山早豐”“大板紅”等優質板栗新品種進村,向農戶推廣大樹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旱作土肥水高效管理技術等先進種植技術。“幾年來,我們為果農提供減肥減藥的節水型品種,實現了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把水、肥、藥的需求量均降低20%,病蟲害的防治以防為主,保證農產品安全質量。”
7年時間,艾峪口村的村民從最初的懷疑,到栗園試驗田增產增收,再到如今,該村板栗種植面積已發展到7500畝,年產量1200噸,年產值2400萬元,一舉成為“京東板栗第一村”。以該村為基地形成了板栗購銷中心,年購銷板栗5000-8000噸。
村民劉敬原原本在深圳賣板栗,在王廣鵬的影響下回鄉創業,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板栗技術能手,自己經營板栗園的同時,還義務幫助周邊種植戶提高管理技術。“咱農民只有懂技術才能致富。”劉敬原對記者說,2019年,在第四屆京津冀果王爭霸賽上,他采用王廣鵬教授的新技術生產的板栗榮獲了“果王”稱號,由他帶動指導的種植戶生產的板栗也獲得了“金獎”。
家家栽植板栗樹,處處板栗樹成行。艾峪口村從荒到綠,從貧到富,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富民之路。(記者 吳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