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縣陳嘴鄉董家圈村種植的“董圈葡萄”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塊金字招牌。葡萄產業不僅讓村民享受到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鄉村振興描繪了一幅美好新畫卷
秋風送爽,碩果飄香。走進青縣陳嘴鄉董家圈村的葡萄大棚,處處散發著玫瑰香葡萄的香甜氣息。經過30多年的種植積淀,“董圈葡萄”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塊金字招牌。葡萄產業不僅讓村民享受到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鄉村振興描繪了一幅美好新畫卷。
打造葡萄種植村
翠綠的枝葉間,一串串紫紅的葡萄掛在藤蔓上,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摘下品嘗。
董家圈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董輝說,“董圈葡萄”品質優異離不開村里優良的水土環境,更離不開這些年村民們對種植技術的不斷探索。
董家圈村種植葡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當年,老黨支部書記聯系到天津的一個葡萄酒廠,背回來一批葡萄苗,由村里種訂單葡萄為酒廠提供原料。
但種植葡萄的過程并不順利,由于村民普遍沒有種植經驗,加上“玫瑰香”品種比較嬌氣,出現了不少死苗現象,很多人放棄了種植的念頭。但有的村民舍不得刨掉這份希望,一路堅持種了下來。通過慢慢摸索,大家積累了不少管理和種植方面的經驗。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村民們的種植經驗不斷成熟,加上葡萄的市場行情越來越好,種植玫瑰香葡萄為村民們開啟了一條致富路。
“如今,在董家圈村800多畝的耕地中,玫瑰香葡萄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0畝以上。全村300多口人,家家戶戶都在種葡萄。”董輝說。
擦亮“董圈葡萄”品牌
每年8月中旬到10月,都是董家圈葡萄的銷售旺季。不管是葡萄園還是道路邊,都是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
清晨5時,種植戶董瑞國和愛人張鳳霞就在葡萄園里開始了忙碌,每天他們要采摘幾百斤葡萄,裝箱、稱重,等著客商上門收購。董瑞國說,他和愛人打理著4畝地的葡萄園,一年忙碌大半年的時間,收入七八萬元。平時兩人還會外出打工,兩口子一年能掙十幾萬元。靠著葡萄種植,一家人過上了甜蜜幸福的好日子。
水果批發商劉金榮告訴記者,為了收購葡萄,他走過山東、天津、秦皇島、唐山等地,但去過那么多地方,還是董家圈的葡萄品質最好。“這里的玫瑰香葡萄皮薄、個大,果肉緊致、含糖量高,很多客戶點名要。”劉金榮說,盡管董圈葡萄的收購價格高于其他地區,但每年采摘季他都會來村里收購,一天都不落下。
董輝說,為了擦亮“董圈葡萄”這塊金字招牌,村里在2014年成立了青縣進輝果樹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董圈”品牌。全村的葡萄種植產業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肥料也統一采購,這樣一來葡萄的品質提高了,種植成本也降低了。同時,村“兩委”班子還定期邀請技術專家前來指導,廣泛聯系批發商統一收購,讓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凝心聚力謀發展
董家圈村堅持黨建引領,處處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全村人擰成一股繩,凝心聚力謀發展。
隨著葡萄種植產業的發展壯大,有些人口少或者種植面積大的農戶,在管理過程中經常忙不過來。3年前,身為村黨支部委員的張秀佩帶領五六位婦女成立“巾幗志愿服務隊”,主動上門提供服務。“我們幫著種植戶掐蔓、澆水,尤其是到了葡萄膨果期,我們會把殘果、病果疏掉,確保葡萄的品質。”張秀佩說。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現在志愿服務隊已經發展壯大到15名成員。隊員王淑芬和趙永蘭說,雖然開展志愿幫扶會占用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她們也收獲了不少感動,很多被幫扶的村民會給大伙準備礦泉水、冷飲甚至留她們吃飯,大家伙變得更親了。
現在,不止董家圈村的種植戶需要她們的幫助,連外村的、滄州周邊的種植戶們也經常向她們求助,“巾幗志愿服務隊”已然成為助力鄉村葡萄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如今,董家圈村富硒玫瑰香葡萄以特有的口感占據了市場,成為青滄一帶的知名品牌,每畝年收入可達2萬元,董家圈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產業村。
圍繞葡萄經濟,村“兩委”又積極統籌,帶領村民嘗試種植溫室大棚葡萄,實行錯季上市,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同時,連續舉辦5屆葡萄采摘節,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逐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品牌農業的轉變。
“我們正在打造按串賣的高端葡萄。”董輝說,村“兩委”也在不斷轉變營銷思維,“做高端產品、進高端商超”是他們下一步的目標。(記者 代晴 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