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埋了墻,流沙壓塌房,種地不打糧。”這是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百姓對20多年前的記憶。
20多年來,豐寧始終堅持實施“生態立縣”戰略,通過建立健全國家投入造林、民營造林、國有企業造林、合作造林等多元化造林機制,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工程,使荒山變青山,增高加厚京北“綠色長城”,守住綠水青山。目前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76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23%提高到58.13%,成為拱衛京津生態環境的第一道“綠色屏障”。
昔日植被遭破壞
歷史上,豐寧曾是一處水草繁茂的區域,由于清末和民國時期的連年戰亂等,使得豐寧全境植被受到極大破壞、沙化嚴重。2000年前全縣8765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有2730平方公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沙化,并以每年5.14%的速度擴展,昔日“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畫面蕩然無存。
“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兒坐在房檐上。”在當地人的記憶中,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僅嚴重制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還給北京、天津等地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壓力。在大風的推動下,流沙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推進,威脅著潮河的水源,直接影響著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
“20多年前,風沙可厲害了,刮兩三天風我就得推出兩車沙去,要不然出不了門。”回憶起曾經的村子,小壩子鄉曹碾溝村榔頭溝組村民李義感慨地說。
“那陣兒有人說,北京十粒沙子,有七八粒都是我們小壩子的。”曹碾溝村黨支部書記郎占民開玩笑地說道。
20多年不懈防沙治沙
2000年5月,豐寧上下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不屈不撓的防沙治沙戰斗,多手段進行生態建設和修復,遏制土地沙漠化趨勢。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千松壩林場造林、京冀水源林、外援造林和張承造林等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相繼落戶豐寧,加之縣委、縣政府強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幾屆縣委、縣政府班子一屆接著一屆干,平均每年造林20多萬畝。到今年,豐寧森林覆蓋率比2000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年減少土壤流失147萬噸以上;植被增加涵養了水源,有效增加了潮河、灤河出境水量,為京津守住了水源地。如今的豐寧河水清澈溪流潺潺,遠山近景滿眼濃綠,處處盡顯生態底色。
守護綠水青山再發力
生態建設成果來之不易。進入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豐寧生態文明建設怎么搞才能更好地服務京津?“對于我們豐寧來說,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更有重要現實意義。我縣作為首都‘兩區’建設的核心區,必須一以貫之擔起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政治使命。”豐寧滿族自治縣委書記李東表示。
豐寧地處京津上風上水,南距北京懷柔區界僅18公里,是首都“兩區”建設的核心區,潮河、灤河均發源于此,是京津唐“第一水塔”。豐寧所處的區位決定了加強生態建設、保護和治理既是政治任務,也是永續發展的生命力。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全國對標、全省爭先、全市爭一、全民贊譽”目標,抓基層、打基礎、優環境、促跨越,塑造生態文明新優勢,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治理道路,全力打造全省最優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在生態建設上,豐寧成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委員會,縣委書記、政府縣長掛帥帶頭出征,10名副縣處級干部各領任務、專班推進,鄉鎮和部門協調聯動、各負其責,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規劃先行:根據豐寧地處壩上、接壩、壩下三個地貌單元及灤河、潮河兩個流域的實際,制定“十四五”造林規劃、草原保護規劃、“兩河”治理規劃、濕地保護規劃、耕地保護規劃、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等生態建設規劃,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久久為功抓生態建設。
造林種草結合:豐寧圍繞國省干道沿線、“兩河”流域、城鎮周邊等重點區域,深入開展生態造林、森林質量提升、村莊街道綠化、礦山披綠四大行動,今年將高質量完成39萬畝的張承壩上造林任務,全縣計劃完成營造林50萬畝,10月底前完成全部造林任務。同時縣政府與中化學交通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爭取55.8萬畝國儲林項目簽約落地。
生態保護常抓:豐寧擁有8000余人的護林員隊伍,常年常態從事護林和防火工作,嚴格執行封山禁牧條例,實施全域全年全天候禁牧,依法打擊散撒放牧等行為,積極推行舍飼圈養,全力解決發展畜牧業與綠化造林的矛盾問題,嚴格落實林長制,保駕護航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記者 周文穎 通訊員 劉海波 張安 李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