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臺村果農顧欣手捧剛采摘的“中秋王”喜上眉梢。 記者 賈宏博 攝
金秋時節,在阜平縣顧家臺村的山坡上,一個個紅彤彤的大蘋果像一串串燈籠掛滿枝頭。眼下正值蘋果上市季,老鄉們正忙著采摘、拉運、分級包裝,一片繁忙景象。
“現在,我們村高效林果種植面積約533.94畝,涉及全村152戶366人,戶均年增收3128元。”紅紅的蘋果不僅映紅了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顧錦成燦爛的笑臉,也照亮了全體村民脫貧致富的增收路。
阜平地處太行山深山區,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50%。站在山崗,顧錦成指著連片的果園說,過去鄉親們都是土里刨食,一輩子就種玉米和土豆,完全靠天吃飯。“這種模式太單一,在前任村支書和村委委員們商議下,我們村開始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顧家臺村海拔高,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條件好,且山地晝夜溫差大,具備發展高效林果產業的自然條件。“從2015年開始,村里先后流轉407畝山坡地,發展高山蘋果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顧錦成說,產業覆蓋全村各家各戶,村民可享受土地流轉金、打工薪金、股金分紅“三金”收益。
問及種植蘋果給老百姓帶來的收入變化,顧錦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戶流轉2畝多土地計算,每年土地流轉金有2000多元。現在,承包果園的果農,每棵樹掙管理費13元,上交一級果每斤還能掙8毛,刨去人工成本,一年下來能掙4萬多元,“這樣的日子比高山蘋果還甜!”
談話間,顧錦成順手摘了一顆已經成熟的“中秋王”蘋果遞給記者。這款蘋果,外觀漂亮、果實極大,平均單果重420克,最大600克,肉質硬脆,香甜爽口。“我們的果園大著呢,除了南山果園的‘中秋王’,在那頭的八一果園還種植著‘王林’‘富士’等蘋果,一個比一個甜、脆。現在這個季節果子都下樹了,經過果農們多次分揀后,就會裝車運往縣城售賣。”顧錦成興奮地說。
現如今,顧家臺產的高山果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銷售渠道相對暢通,線上通過832扶貧產業商城、本地自媒體、長城新媒體等平臺直播;線下通過商超渠道以保百集團、美廉好連鎖超市、惠友超市、石家莊北國超市、京東集團食堂采購等拓寬銷售渠道。
穿梭在果實豐碩的果園,一路上盡是鄉親們甜蜜而滿足的臉龐,這些蘋果樹已經成為他們的“搖錢樹”。農戶通過流轉土地獲得“底金”收入,農戶在園區就業,可獲得“薪金”收入;園區果樹進入盛果期后,公司與農戶按純收益分成,農戶可獲得“股金”收入。
“現在村子越來越美了,來的客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談起接下來的規劃,顧錦成說林果業對顧家臺村的發展將持續發揮作用,“今后將借助人文自然資源優勢,通過專家指導,爭取畝產從現在的2000斤漲到3000斤,更好帶動大伙兒致富增收,通過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記者 賈宏博 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