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星期一),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擴大資本項目流入 債券市場開放提速
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開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深交所啟動大灣區債券平臺跨境債券產品掛牌服務試點……今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開放提速。可以預期,債市開放步伐加快,將有效提升我國債券市場吸引力,擴大資本項目流入。
(相關資料圖)
“煙火氣回來了” 消費市場回暖可期
業內人士表示,疫情防控政策優化的效果正在顯現,之前被抑制的部分消費需求開始釋放。隨著支持政策進一步向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上傾斜,預計2023年消費恢復、內需擴大將成為確保經濟回穩向上的重要力量。
推進鄉村振興 八大產業有望加快發展
建設“農業強國”將成為新一年農業板塊投資的核心邏輯,農業產業鏈相關公司有望得到更多關注,乳業、種業、食品加工業、農機、互聯網行業、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土地流轉、城鄉環衛八大產業將加快發展。
理財公司建言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差異化能力 重構理財業務模式
多家銀行理財公司高管日前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上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四年多來,理財行業在規范化的道路上重新啟航,凈值化運行給行業帶來很多挑戰,建議全面加強精細化管理,打造差異化核心能力。
上海證券報
2022國企改革: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回首2022年國企發展脈絡,有幾個重要的變化或突破值得重視:通過持續不斷地調整和改革,國資央企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圍繞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條主線,通過專業化整合,優質資源不斷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通過大力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央企市場化用人制度不斷完善;通過持續向“管資本”轉變,央企的資本運作能力和整體競爭力也得到持續提升。
專家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新型舉國體制聚焦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這個目標作出全面部署。專家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表示,會議為下一步的發展繪制了“路線圖”,新型舉國體制將聚焦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資本市場也將提供重要助力。
市場短期盤整 不改中期向好格局
12月初以來A股市場整體走勢偏弱,上周主要指數更是五連跌,上證指數重回3100點下方。對于市場近期的再度調整,本周機構觀點顯示,疫情帶來的擾動或是主要原因。不過,多數機構認為,情緒面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僅是短期,當疫情逐漸從峰值回落、居民生活進一步正常化、政策持續落地,市場有望迎來修復。
無懼年末市場調整 近六成基民堅定持有
2022年權益類基金投資不易,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虧損10%,但近期支付寶上的一項吸引了270萬人關注的調查卻顯示,盡管年末A股再度出現調整,但對于虧損的基金,近六成投票人選擇了堅定持有,甚至繼續加倉。
證券時報
推動高水平開放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著墨較多,包括高水平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相關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外資企業來華洽商便利化水平、積極引入標志性外資項目等方面,對明年的外資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釋放出十分積極的信號。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改善居民收入分配 助推產業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12月25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繼續舉辦2022年會,與會專家指出,質的有效提升同量的合理增長相互促進,當前老齡化加速演進,產業轉移顯現,量的合理增長面臨嚴峻壓力,質的有效提升更為關鍵。
年內59只權益基金最大回撤低于15% 普跌市道“抗體”何來?
今年A股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基金重倉的大藍籌、白馬股等權重表現持續低迷,即便是最熱門的新能源賽道也“翻車”了。對于大多數基金投資者而言,當下不得不忍受基金凈值明顯回撤帶來的痛苦。不過,年內也有一些基金在凈值回撤上展現了一定的控制優勢,給持有人帶來了較好的持有體驗,因此受到市場青睞。
捕捉全球投資機遇 QDII基金正加速“上新”
在多重利好催化下,港股自11月初反彈以來表現強勢,并帶動相關QDII基金凈值大幅回溫,一個多月來,有3只QDII基金從底部反彈超50%,漲幅超30%的基金達到了49只,不少此前凈值折損慘重的港股基金年內跌幅縮減至個位數,且部分成立不滿一年的基金獲正收益。
證券日報
科技自立自強有底氣 A股公司已匯聚超270萬研發人員
據統計,年內登陸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已達337家,在年內新上市公司中占比83%;337家公司上市募資合計4369.51億元,占比76.19%。截至今年三季度末,A股公司已經匯聚超270萬名研發人員。其中,科創板已匯聚超過15萬人的研發人才隊伍,超六成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研人才。
促消費穩投資優結構 平臺企業大顯身手正當時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四川多家醫藥生物公司“滿負荷” 全力保障藥品物資供應
記者對川內多家醫藥上市公司進行了采訪。“滿負荷”“24小時不間斷”是當下眾多藥企的車間狀態,通過多種方式加大生產力度,盡最大努力滿足消費者對緊缺藥品的需求。同時,轄區內醫療器械類上市公司邁克生物研發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也于日前獲批上市,醫藥商業上市公司藥易購通過其高效物流體系,全力以赴守牢藥品保供生命線。
房企再融資緊鑼密鼓 加快風險出清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與信貸“第一支箭”和債券“第二支箭”支持穩健型房企融資不同,“第三支箭”股權融資利好全行業,出險房企亦可募資用于“保交樓”。業內人士認為,預計會有更多房企借這一窗口期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換倉,加快行業風險出清。此外,隨著銷售企穩,有望為企業帶來第二次成長機遇,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人民日報
投資加力 為經濟增長添動力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當前穩投資的各項政策落實情況如何?下一步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記者進行了采訪。
第一財經
個人養老金啟動滿月:開戶量1000多萬 產品持續上新怎么選
據人社部最新消息,自個人養老金制度11月25日啟動實施以來,個人養老金賬戶累計開戶有1000多萬人。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一數據略低于預期,但接下來的關鍵在于居民觀念轉變,未來空間值得期待。
股市“圣誕反彈”黃了 2023年海外債市更受青睞
摩根士丹利對2023年的美股持悲觀看法,盈利衰退的擔憂將超出加息放緩的利好,假設基準為3900點,即與當前基本持平。記者了解到,在經歷了今年的歷史性拋售之后,大型投資者正重返債券市場,基金管理公司更青睞債券,這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尚屬首次。
經濟參考報
17.77億終端用戶開啟萬物互聯新階段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到2030年,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百億級規模。快速增長的數據背后,是移動物聯網相關創新應用的不斷涌現。工業互聯、智慧農業、遠程抄表、智能家居、共享設備……移動物聯網與千行百業加速創新融合規模發展,深刻改變著生產和生活方式,賦能行業新應用、激活經濟新動能。
全面覆蓋 多點突破——各地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預期成效
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多地各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一年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優化、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大范圍破冰破局,重組整合、混改上市等動作頻頻,不僅為地方國資國企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