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國家植物園將于1月21日至2月6日期間,舉辦“2023新春珍奇蘭花展”系列活動,其中“國保”植物展精選多年來引種保育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0種形態奇特的植物首次和公眾見面。
【資料圖】
021年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有形似“七葉一枝花”的七指蕨、長在樹上的鹿角蕨,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中華水韭,還有地球“活化石”德保蘇鐵……這次華南國家植物園春節展出的10種“國保”植物,包括8種蕨類植物和2種葉型迥異的蘇鐵科植物,這些植物的發現都曾引起不小的轟動。通過對這些珍貴植物的研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地球的變遷和物種的演化。
據了解,華南國家植物園作為植物遷地保護的核心骨干力量,目前遷地保護了珍稀瀕危植物643種、國家重點保護(簡稱“國保”)植物337種。
銹毛蘇鐵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分布在廣西大化、龍州等地。其植株高約0.5米,基部膨大,葉片羽狀全裂。長達2米,寬40-60厘米。大孢子葉葉軸上、葉背面密被銹色絨毛,羽片裂片窄,向后反卷。蘇鐵屬植物樹干圓柱形,羽葉集生于莖頂,葉色光亮,四季常青。花雌雄異株,生于樹干頂部,雄花圓錐形,雌花半球狀。
我國蘇鐵屬所有種均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被列為易危物種。基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該物種被列為近危物種。
邢氏水蕨是鳳尾蕨科水蕨屬植物。水蕨屬其他物種生長周期一般為一年,根狀莖直立,而邢氏水蕨為多年生植物,根狀莖橫走。
該種被命名為“邢氏水蕨”,是為了紀念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在過去數十年間對海南植物調查研究的貢獻。
邢氏水蕨目前已知分布在海口市羊山濕地、定安久溫塘等少數具有流水習性的淡水濕地,產地面積較小,并面臨著嚴峻的人為干擾現狀和滅絕風險,該種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七指蕨是瓶爾小草科七指蕨屬植物,產于廣東、海南、臺灣、云南。在原生境中,其三裂的營養葉均指向天空,中央抽出一枚直立的孢子囊穗,甚為美觀。在南洋各地,七指蕨的嫩葉被當作蔬菜食用,同時其根部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具有清肺化痰、散瘀解毒的作用。
受生境破壞和人為采挖的影響,七指蕨在中國的分布區狹窄,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因此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被列為瀕危物種。
毛葉黑桫欏是桫欏科黑桫欏屬植物,分布于云南(潞西、屏邊、瑞麗、盈江、龍陵)和西藏(墨脫),生于海拔700-1200米的山坡季雨林林緣。其莖干高6-9米,葉柄紫黑色,粗糙或有小疣突,葉片兩面密生針狀長毛。
毛葉黑桫欏樹形美觀,園藝價值極高,其莖干可作工藝品,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鹿角蕨是水龍骨科鹿角蕨屬附生植物,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盈江縣那邦壩,生于海拔210-950米的山地雨林中。鹿角蕨的葉有二型,基生不育葉長寬近等,貼生于樹干上;孢子葉形似梅花鹿角,葉面密被白色星狀毛,葉脈粗而突出。
由于其野生居群受到嚴重破壞,該種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被列為極危物種。
大葉黑桫欏是桫欏科桫欏屬植物,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和海南等地,通常生于海拔600-1000米溪溝邊的密林下。其植株高達2-5米,有主干,葉型大、葉柄長,孢子囊群位于主脈與葉緣之間,排列成V字形。該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福建觀音座蓮是合囊蕨科觀音座蓮屬大型陸生蕨類植物,產于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浙江,生于林下溪溝邊。高達1.5米以上,根狀莖塊狀,直立,葉柄粗壯,葉片寬卵形,羽片互生。
福建觀音座蓮根狀莖可入藥,具有祛風、清熱、解毒之功效,且其塊莖可提取淀粉,曾為山區一種食糧的來源。觀音座蓮屬所有種均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中華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隸屬于水韭科水韭屬,是我國特有瀕危水生蕨類植物,被稱為野生植物界的“大熊貓”,是出現于數億年前的活化石。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主要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淺水池沼、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
該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被列為瀕危物種。基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該物種被列為極危物種(CR)。
德保蘇鐵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僅零星分布于廣西百色和云南富寧等地。蘇鐵科羽葉通常為一回羽狀復葉,羽片通常為單羽。德保蘇鐵和多歧蘇鐵都有三回羽狀復葉,它們的發現結束了那種認為現存蘇鐵目中除波溫為二回羽狀復葉,而其他類群均為一回羽狀復葉的歷史。
德保蘇鐵等叉葉類蘇鐵的發現是蘇鐵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對蘇鐵科植物的分類與分布、起源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種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被列為極危物種。基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該物種被列為極危物種。
蘇鐵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是烏毛蕨科蘇鐵蕨屬植物,產于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臺灣、云南等地區。蘇鐵蕨形態頗似蘇鐵,高達1.5m,根狀莖黑褐色木質、短而粗壯,一回羽狀復葉橢圓披針形,孢子囊群沿主脈兩側的小脈著生,最終滿布于可育葉片背面。
蘇鐵蕨是古生代泥盆紀時代的孑遺植物,是介于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中間過渡類型,因此研究蘇鐵蕨對于研究植物的物種進化以及植物的區系具有重要意義。該種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被列為易危物種。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黃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王維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