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了2021年度廣東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情況,廣州市榮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名。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近年來,廣州市全域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從“三年行動”到“五年行動”,從“整治”到“整治提升”,把建設美麗鄉村的“施工圖”變成美好生活的“實景圖”。
農村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資料圖片)
天藍水清,從全面推開向整體提升邁進,農村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據介紹,廣州接續掀起“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協同推進公共廁所新建與老舊公廁改造提升49座,試點打造“鄉村15分鐘如廁圈”和智能廁所,基本實現“一鍵找廁所”。增城區農村廁所革命工作入選全國農村廁所革命典型范例(全國僅6個)。
垃圾治理提“質”更提“速”。“村收集、鎮轉運、市(區)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有效運行,累計建成并投入使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7670個,生活垃圾實現日產日清,原生垃圾零填埋,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廣州成功創建花都區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區和100個市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樣板村,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此外,廣州堅持“因地制宜、應治盡治、以用為本”,建成農污處理設施2484個,污水處理能力達15.3萬噸/日,實現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
7條精品新鄉村示范帶基本建成
村潔景美,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美麗鄉村不斷提檔升級。廣州深入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推動鄉村從“干凈整潔村”向“美麗宜居村”再向“特色精品村”升級。據悉,廣州90%以上行政村可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190條行政村可達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標準。
同時,廣州抓“美麗家園”建設,推進“三線”整治提升,推動農村供水“三同五化”提質增效,累計建成1.4萬多個“四小園”、1802個“十個有”行政村(社區);抓“美麗田園”建設,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1.01萬畝,持續鞏固提升田間窩棚整治效果,田園看護房基本規范整潔;抓“美麗河湖”建設,實施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三年行動,建設鄉野型、自然生態型碧道41.3公里;抓“美麗園區”建設,開展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推進村域范圍內工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園區風貌管控;抓“美麗廊道”建設,推進農村公路綠化、潔化、美化工程,主要交通道路兩側環境達到干凈整潔標準。
以北部花都、從化、增城區為重點,廣州加強“農業+文化和旅游”戰略引領,在特色農業基礎上,積極挖掘鄉村自然生態、文化遺產、聚落景觀、行業產業資源,推動農業向觀光、休閑、創意農業升級,形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此外,廣州還打造一批古鎮古村旅游品牌,如番禺區大嶺古村、潭山村,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花東鎮高溪村,黃埔區九龍鎮蓮塘村等,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廣東美麗鄉村精品路線”,把美麗“盆景”串成了道道靚麗風景。目前,花都花漾年華、增城時光穗道、從化生態設計等7條精品新鄉村示范帶基本建成,廣州以星火燎原之勢實現鄉村全域美麗。
力爭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
和美新風,從探索建立機制向促進長治長效深化,協同治理體系加速推進。廣州依托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力爭更多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市資金盤子、政策籠子,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差異化確定區域重點整治內容和任務,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方案、技術路線和治理模式,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治理機制基本建成。廣州還以“立足清、聚焦保、著力改、促進美”為原則,拓寬提高“三清一改”標準,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現農村“全天候”保潔,做到有人管、有經費、有制度、可持續,確保把整治成果鞏固好,確保問題不反彈。據介紹,增城區獲評農業農村部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