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上公開征求意見。
廣州于1982年被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城保護40年來,一直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在總結此前經驗的基礎上,征求意見稿提出,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管理體系,強化多元保護的全民共保共享參與機制,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面融入城鄉發展大局。
將新類型歷史文化遺產納入保護對象
【資料圖】
本次修訂與新形勢下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銜接,回應全社會對廣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回應老城老村居民改善民生的需求,與近年來探索實踐工作相銜接,將行之有效的制度通過法規形式進一步法定化,以健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法規制度為抓手,促進完善保護體系和管理機制,強化資金和實施保障,加強社會參與和歷史文化系統展示、全面展示,推動廣州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廣州堅持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建立了涵蓋市域、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不可動文物和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2021年11月,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明確要進一步完善廣州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內涵不斷豐富,陸續對傳統風貌建筑、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等新類型歷史文化遺產開展保護工作。本次修訂,將新類型歷史文化遺產納入保護對象,擴充和延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內容,是廣州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關鍵舉措之一。
征求意見稿強化全市域、全要素保護,擴充保護對象,構建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保護體系,重點保護和連線、成片整體保護相結合。分級落實保護體系重點任務,堅持黨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統籌領導,深化市-區-鎮街三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部門協同的立體管理體系。加強統籌謀劃和系統推進,建立涵蓋普查認定、規劃編制、前置保護、數字化管理、建設管理、日常巡查、評估檢查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強化歷史風貌保護管控、保護規劃實施監督等。
為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廣州的歷史文化保護理念、保護范式從“底線保護”1.0時代、“保用結合”2.0時代,到十三五期間啟程邁向“融入城鄉發展”3.0時代,從關注建筑風貌到關注街巷肌理,從歷史文化遺產靜態保護到以用促保,再到城市微改造有機更新,愈發重視人的情感和體驗。2018年起,廣州以全國首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為契機,不斷探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新路徑、新模式和新機制,相繼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本次立法,擬對廣州市近年來保護利用成功經驗予以提升鞏固,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和支持。
歷史文化遺產是全社會的共同寶貴財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通過建立多元多方的社會參與機制,培育源源不斷的保護有生力量。注重權責平衡,優化保護責任人制度及其配套技術和資金支持制度,促進積極保護、主動保護。注重多元參與,構建政府主導、專家指導、多方參與的保護合力。注重從孩子抓起,發揮學校的教育主導功能,讓青少年主動參與到名城保護當中。注重傳統工匠培育,將傳統技藝傳承納入培訓體系,讓更多工匠隊伍參與遺產修繕保護。通過加強政策激勵、創新金融服務、優化業態引導等舉措,加大引資引力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的重要推動作用。
改善人居環境激活片區活力
讓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鄉建設,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更新、土地出讓、鄉村振興等工作協同實施,統籌保護利用,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社會教育作用、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讓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當代生產生活,通過多功能合理利用、強化規劃和實施保障、優化審批制度等舉措,推動盤活歷史文化遺產,改善人居環境,激活片區活力。讓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歷史文化闡釋展示,宣傳弘揚廣州名城核心價值,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日用而不覺中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
公眾的意見或建議請于2023年3月3日前反映或提交。具體途徑如下:
(一)登錄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https://ghzyj.gz.gov.cn/)或者廣州市司法局官網(http://sfj.gz.gov.cn/ztlm/xzlf/gzyjzj/)查看征求意見稿全文,并提交意見建議。
(二)電子郵件:發送至電子郵箱(yufengzh@gz.gov.cn)。
(三)書面意見郵寄至:廣州市越秀區吉祥路80號1102室(郵政編碼:510060)。
提交意見時請留下姓名和聯系方式,以便必要時進一步聯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