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廣州,
很多人都會想到蝦餃、云吞面、腸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也會想到小蠻腰、珠江新城東塔西塔,
還有珠江夜游、西關大屋,
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
但只有長期生活在廣州的人才會知道,
這還是一座愛樂之城,
在街頭巷尾,
在公園或者山間,
總有一些讓人流連忘返的歌聲。
他們不是鎂光燈下的亮眼明星,
只是路燈下的短暫焦點,
用歌聲治愈了這座城市的無數過客。
廣州擁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園,
那里不僅僅是市民游客們游玩散步的地方,
也是很多老年人休閑好去處。
常去公園的人會發現,
公園里不僅有下棋散步的人,
還有一群充滿活力的歌者。
在東山湖公園里,
有一群中年阿叔阿姨,
自信地彈奏著樂器,
忘我地唱著歌,
引得路人駐足傾聽。
他們并不是職業歌手,
但臉上洋溢著自信和歡快,
歌聲鏗鏘有力,飽含情感。
雖然場地簡陋,但大家都很投入。圖片來源:南方+
在荔灣湖公園、烈士陵園等公園,
或者在白云山上,
都不乏這樣自發組成的合唱團。
合唱團的成員主要都是一些退休的老人,
他們大都愛好唱歌,有的會些樂器,
就在公園里自彈自唱,
隊伍也慢慢地發展壯大,
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這些合唱團條件都比較簡陋,
樂器、曲譜、音響等基本都是老人家自帶的,
手工抄寫的曲譜,圖片來源:南方+
場地也都是公園里一片露天的空地,
有些石凳,
老人家或坐著或站著,
就唱了起來。
老人家唱的大都是他們年輕時愛聽的歌曲,
那是他們的青春回憶,
或許在年輕人聽來歌曲都有些陌生,
但一群有著相同愛好的老人們聚集在一起,
縱情歌唱,
那種怡然自得和熱情洋溢,
跨域了年齡的界限,
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都為之駐足,
甚至深受感染,加入其中。
老人家的歌聲,
不僅唱的是他們的老有所樂,
也給傾聽的人帶去了快樂和鼓舞。
除了在公園這樣固定的場所,
我們還能夠在地鐵出口、廣場、橋底等地方
捕捉到動人的平凡歌聲。
在廣州江灣大橋底下,
有一支七十年代樂隊。
這支樂隊由一群熱愛音樂的兒時玩伴
在退休后組成,
他們堅持每周三場演出,
雖然是業余樂隊,
但也堅持保證演出的質量。
風雨無阻的精彩演出,
讓七十年代樂隊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
不僅如此,
每次演出都會有很多街坊被吸引駐足欣賞,
還有路人拿出手機拍攝記錄。
七十年代樂隊的音樂
帶給了街坊們快樂,
也成為廣州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然,在廣州“玩”音樂的可不止老年人,
精力充沛、熱情高漲的年輕人也一樣大膽追夢。
在廣州街頭,
時不時就能看到一些用鐵桶作為樂器,
加上一把吉他,
歌聲生動的流浪歌手。
龐志標就是這樣一名流浪歌手。
在廣州打拼十幾年,
他從嘗試打工到最終選擇街頭唱歌,
從籍籍無名到觀眾圍得里三層外三層,
他選擇了音樂和自由,
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夜幕降臨,
上班族們結束一天的工作,
穿梭在晚高峰的地鐵中。
走出地鐵口,
人們看到了城市的燈光,
還有敲擊著鐵桶
投入歌唱的流浪歌手,
總有人會被歌聲感動。
聲聲入耳,句句在心。
我們在這座城市打拼,
都是為著心中的夢想,
或許生活不總是那么如意,
但當我們看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也和自己一樣
在為理想而奔忙,
有人伏案工作,
有人放聲歌唱,
動人的歌聲就好似一股暖流,
如夜色般流淌開來,
帶來一種慰藉和紓解。
不同于職業歌手的專業演唱,
這些歌者們或許歌聲不夠優美,
沒有華麗盛大的舞臺,
沒有絢爛耀眼的燈光,
也沒有尖叫狂熱的粉絲,
平凡如他們,
只有簡單的樂器,
簡陋的演出場地,
駐足停留的路人。
但他們最有著動人心弦的歌聲,
為這座城市的每個人,
帶去溫暖與感動。
出品:大洋網
監制:林嘉媛
文案:馬佩純
圖片來源:南方+、廣州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