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頭醒獅翻騰跳躍,瀟灑奔放,將南粵雄獅的霸氣和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廣繡、皮雕、鉤針、軟陶、烙畫等12件非遺大師瑰寶驚艷亮相,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廣東音樂曲藝團、廣州歌舞劇院、廣州雜技藝術劇院、白云區武術協會等知名藝術團隊輪番上臺表演,好戲連臺,贏得現場街坊陣陣掌聲。
3月26日晚,“醒獅助威高質量發展 英雄三元里木棉花開”白云區醒獅群英薈暨三元里文化街區啟動儀式的舉行,拉開了廣州白云區三元里文化街區打造的大幕。作為文化強區建設重要內容,三元里文化街區項目正式啟動,標志著白云文化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步伐。
【資料圖】
103頭醒獅同臺,展現白云非遺項目
“咚咚切,咚咚切……”當晚,來自廣州白云區三元里103個鄉的103頭醒獅同臺舞出《盛世歡騰》,以恢宏熱鬧的場面開啟了此次活動的序幕。隨后,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奏的《獅醒南國》、廣州歌舞劇院帶來的我國首部以國家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舞劇《醒·獅》,都是圍繞醒獅這一非遺文化主題展開,將醒獅的獨特魅力以樂器、舞劇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現。
據悉,白云區是廣東醒獅最具代表性和普及性的傳承地域之一,有著悠久的醒獅文化,千百年來,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慶。尤其在三元里,仍保留著每年正月十八醒獅鬧元宵的傳統,醒獅文化薪火相傳。2020年,廣東醒獅入選白云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廣繡、皮雕、鉤針、軟陶、扎染、手工鞋、烙畫……除了醒獅,由12位非遺大師帶來的文化瑰寶的逐一亮相,它們與極具中國傳統韻味的剪紙時裝秀、廣州雜技藝術劇院的雜技表演、白云區武術協會的多個醒獅表演和武術表演聯袂獻上一場接地氣、高水平的文化藝術大餐,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文化街區首個點位有望三個月后開放
活動現場,三元里文化街區正式啟動,三元里文化街區共建共享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三元里文化街區打造大幕正式拉開。
三元里街黨工委副書記何珊珊介紹,三元里文化街區將打造一條以三元里抗英文化為核心,融合皮具、美妝、音像產業文化及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5A精品旅游路線,規劃以一條5.4公里的英雄慢行路徑為主線,串聯起14個點位,打造三大文化旅游街區——英雄主題紀念景區、梓元崗時尚購物主題街區、文化產業博覽區,并把轄內7座人行天橋打造成為不同主題的網紅“英雄橋”,共同凸顯三元里的英雄文化。
三大文化旅游街區打造中,將依托三元里抗英英雄基因和廣東傳統文化及韻味,活化利用文物及歷史建筑,彰顯嶺南地域文化;優化皮具專業市場空間及內容,打造時尚慢享圈,在花園式步行街巷引入廣府美食,體驗研學、消費一站式服務;提升化妝品批發廣場建筑形象,集聚音樂、話劇、健康、美妝高雅打卡地。
同時,文化街區還致力于弘揚傳統文化,在保留每年正月十八舞獅鬧元宵傳統的基礎上,定期舉辦醒獅文化節,為白云乃至廣州傳統文化發展注入更強勁的精神動力。
自2022年7月開始謀劃以來,三元里文化街區項目各項前期工作有條不紊推進,當天的啟動儀式,標志著該項目開始進入快速建設階段,接下來將著力打造14個建設點位,成熟一個打造一個,預計最快三個月左右,打造完成的第一個點位就可以向市民開放展示。
待整個街區完成建設,將對提升白云區乃至廣州市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將成為推動廣州文商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專家共話文化街區建設
如何更好地打造文化街區?在當天的活動現場,許欽松、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前進、南方歌舞團團長黃倩等專家妙語連珠,為三元里創新打造文化街區獻計獻策。
專家共話文化街區建設
“特有英雄魅力的三元里,是廣州這座英雄城市濃墨重彩的一筆,打造文化街區,需要悉心做好文化挖掘、保護和改造中的各種調查研究,對轄內的文化名人故居、古建筑等進行全面普查,切記用力過猛,應該更多地體現文化的原生態。”許欽松表示,在打造過程中要找出特色,在居住片區和商業片區融入文化元素,讓市民群眾可以隨時隨地享受文化涵養。同時,需更多地將非遺文化融入到旅游區紀念品等文創產品的開發中,讓本土的文化影響力傳播得更遠,甚至走向世界。
史前進則表示,希望舞劇《醒·獅》能夠到文化街區進行駐場演出,通過表演和多媒體手段推出嶄新的舞劇,也希望今后與白云區、三元里街加強精品劇本創作,共同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用高質量文藝作品講好廣州故事、白云故事、三元里故事。黃倩則希望在文化街區建立人民身邊的劇院,讓藝術家走進街區,讓老百姓走進劇院,走進藝術殿堂,共同開展藝術交流。
活動上,白云區人民政府與廣東省歌舞劇院、廣東省話劇院、廣東南方歌舞團、廣州歌舞劇院、廣州粵劇院、廣州芭蕾舞藝術劇院、廣州市演出電影有限公司簽訂了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多方將在文化人才培育、引進、保障服務等方面與白云區達成合作意向,為白云文化強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簽訂框架協議
白云區將繼續以三元里文化街區改造、白云書畫館和研學中心、南湖游樂園升級改造、白云湖公園等重大文旅項目、文化平臺為抓手,推出更多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文化產品,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為廣東、廣州文化發展貢獻更多白云力量。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湯南 通訊員:陳淑嫻、王玉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通訊員:石建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