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
千年古城 青年力量7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每個生長于廣州的人,腦海中都會留下對這座千年歷史古城的獨家印記。龔婷是一位細心收集這些印記的畫師,2012年開始,她創作了數十幅“小時候的廣州”主題畫作。這些畫用十分生活化的場景,描繪了她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同輩和兒子四代人兒時的廣州:往返“河南”“河北”的艇仔、西關的婚禮、老騎樓、老電車、盛夏家里花階磚上爺爺的草席和蒲扇……這些畫面一下把很多廣州人的思緒拉回了童年。
龔婷筆下的“爺爺與孫女”。(受訪者提供)
如今,已創業多年的龔婷告訴記者,她仍不斷用畫筆展現廣州和廣東的文化,她正著手為廣東的21個地市畫特有的“城市名片”。“現在,我已經完成了廣州、佛山兩個城市并出版成書,這些書本是專門針對小朋友的,我希望小朋友能通過繪畫了解所在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半路出家”愛上繪畫 作品引發網友共鳴
龔婷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2008年本科畢業后,對職場十分迷茫的她干過很多不同類型的工作,“我從事過攝影、做過外貿、經營過烤肉店、給大學生拍過畢業照……我從小就想當老板,所以一直在換工作,觀察每個行業在做什么,然后再做選擇創業。”龔婷告訴記者,2010年,她在一家媒體公司應聘了一份新工作,專門負責文案設計。
“當時我的工作內容就是做PPT方案。我的領導和我講,如果將來想要發展得好,就必須要兼顧策劃和設計。”于是,龔婷抱著“把PPT設計得更好看”的想法,在業余時間找自己的一位初中同學學繪畫,“他當時在廣州美院讀研究生,我就向他求學,跟著他從素描開始學,學了一年后,慢慢掌握一些美術技巧,也嘗試做一些電腦繪畫。”
2012年,龔婷偶然間看到一張廣州騎樓的黑白老照片,這座騎樓是她童年時玩耍過的地方,于是她按自己的印象,以騎樓為主題畫了第一張“小時候的廣州”,龔婷后來將這幅畫發到了自己的微博上。沒想到,這幅畫一下子引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家都說我畫得很好,讓我繼續堅持。于是,我畫了一張又一張,微博上評論和轉發的人也越來越多,我也非常開心。”
當時龔婷還和網友做了不少線下的互動,將自己這些畫印成了明信片,并貼上郵票寄給“粉絲”們。后來,在廣州地鐵站廳和站臺的燈箱上,也漸漸出現了更多龔婷的繪畫作品。
于是一下子,更多人認識了龔婷,她告訴記者:“當初我畫這些作品時,沒有過多思考要畫給誰看,只是很單純的內心表達。我把以前一些有印象的時刻通過畫作記錄下來,最后能引起這么多人的共鳴,這讓我十分開心。”
龔婷介紹,在畫里,她更想表達廣州這座城市的人文情懷。“每張畫,我都是在講故事,人物比例、筆觸、色彩都是憑心去畫,我沒有思考很多后續的東西,僅僅是當時想法的表達。”
龔婷筆下的“茶樓飲早茶”。(受訪者提供)
搭艇仔、喝早茶、坐地鐵……描繪四代人“煙火氣”的廣州
龔婷的畫作描繪了四代人的“小時候的廣州”。分別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她自己和她的兒子。龔婷爺爺奶奶小時候的廣州,是坐著擺渡的艇仔從“河南”劃到“河北”,是坐著人力車穿梭在鬧市;她爸爸媽媽的小時候,是在露天的茶樓里喝早茶;龔婷的小時候,是在中秋時來到珠江邊買炒田螺;而到她兒子的小時候,則是看著廣州地鐵“哐當哐當”地來回駛過……
龔婷的畫作展現了廣州人真實的市井生活,“我記得小時候喝早茶,基本都是跟著爺爺一起上茶樓。那時候的茶樓都是像花園一樣露天的,茶樓的伙計會推著車,一籠籠端出蒸好的點心。一邊推還要一邊喊 ‘叉燒包啊!糯米雞啊,新鮮出爐的……’而現在的茶樓基本是下單后才送過來,我很懷念以前的那個聲音,那種味道。”
而在所有的畫作中,龔婷描繪自己小時候的廣州篇幅最多。
“我在廣州長大。為什么我能有那么多感觸,大概是因為我在廣州搬了10多次家,大部分地方我都住過,所以我從小能看到廣州很多地方的煙火氣。”龔婷介紹,她最早是住在荔灣區的寶源路,當時她爸媽結婚就住在那里,周圍的街坊都很熟悉,而她印象最深的是西關的趟櫳門,通風透氣,一眼就能看到對面的街坊在做什么。后來因為她父親的工作不斷變動,龔婷先后住過海珠區沙園附近的橡膠十一廠、天河區員村的一間學校、體育西路附近的六運小區等。到她高中讀培正中學時,為了避免龔婷來回奔波,父母又在東山口附近租了房子。而長大工作后,龔婷又住到了番禺。“我的小時候,大家沒有買房子的概念,都住單位分配的房子。印象中每次搬家,那就是爸爸又換新工作了。”
龔婷說,在這個系列作品中,她最喜歡的是那幅爺爺哄她睡午覺的畫。“我記得,那時爺爺家地上鋪的花階磚。夏天我們睡午覺都是打地鋪,一張席子在花階磚上一攤開,我們就睡地上,爺爺慢慢搖著蒲扇哄我睡覺。有時候到了晚上,天太熱我也是打地鋪。那時候家里經濟條件還不是很寬裕,電費都是要省的,有時我電風扇也舍不得開,但爺爺扇一下蒲扇,我也就睡著了。”
龔婷筆下的“老西關婚禮”。(受訪者提供)
對她而言最有意義的一張畫作則是“老西關的婚禮”。“畫的是我爸爸跟我媽媽,這原本是一張黑白老照片,前面的兩個人是我爸爸媽媽,旁邊是他們結婚時的家,我小時候也曾住在那里。我依靠著那張黑白老照片,重新把父母結婚時的場景描繪了下來。”
龔婷介紹,她所畫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的廣州,主要是依靠平時聽長輩的講述,有了印象之后再查閱一些資料,最后完成繪畫。“四代人的經歷將近一個世紀。這些畫作除了在地鐵展覽外,出版社也找到我們出版成書,以饗讀者。”
創業讓文化落地 正著手為廣東每個地級市出繪本
畫“小時候的廣州”成名后不久,龔婷和她的初中同學便一起創辦了一家文化公司,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
“為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會接一些商業單,對象主要以政府單位和國企為主,他們每年都有宣傳的主題,我們就幫他們去策劃。例如今年的主題是高質量發展,我們就會通過很多畫面,結合本土文化去宣傳這個主題。”龔婷介紹,目前公司的客戶不乏省地方志辦、廣州市河長辦、廣州地鐵等。
“而在文化方面,我們今年也出了兩本出版物,主要針對小朋友,讓他們去了解廣東的文化。我們未來準備做成系列,廣東每個地級市出一本,像今年出的是《廣州百年飲茶史》和《佛山行通濟》。”龔婷介紹,“廣州的繪本以描畫早茶歷史為主線,講述廣州飲茶文化。該繪本從清朝末年講起,最初廣州還沒有茶樓,賣茶的店家用木凳搭架于路邊供應茶點,由于茶價僅二厘,這些店鋪被稱為‘二厘館’,這就是茶樓的前身了。后來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茶樓、酒樓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它們的業務界限分明,茶樓就只能吃點心,酒樓就只能吃飯。我們希望把飲茶的歷史慢慢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通過飲茶感受到廣州的本土文化。而佛山的主線,我們選擇的是行通濟習俗。”龔婷告訴記者,她接下來將繼續通過繪本宣傳廣東各地的文化,“像潮州的主線我們也選好了,是工夫茶。”
龔婷介紹,關于廣州、佛山的兩本畫冊計劃在5月份召開新書發布會,推向廣佛的小朋友,重點希望能在文化內容上找到落地的點,垂直而有深度地通過繪畫把文化展現出來。“文化落地是不容易的,我們希望通過繪畫讓大家真實地感受到本地的文化,熱愛自己的城市。我覺得能達到這個目的我就很滿意了。”
創業多年,龔婷也深感要把企業和文化做大做強的艱難,她說:“公司來了不少年輕人,我現在主要也是運營團隊,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則參與到執行里。但繪畫是一個體力活,每一幅畫,即使有成熟的策劃和素材,但如果沒有幾天時間的細心打磨,是出不來精品的。在我們這一行,量產和高質永遠是一對矛盾。”
但龔婷坦言,一旦選擇創業,她就不可以停下腳步。“我們團隊有共同的目標,我一定要把公司做得更棒,將更優秀的文化作品創作出來,傳播出去。”她告訴記者。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波(除署名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