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音樂軟件、視頻軟件、購物軟件為什么這么‘懂’我們?”記者近日來到位于廣州市從化區農村地區的和睦小學,據了解,該校自去年起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在課堂上,記者看到,老師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選出10位學生,讓每個人說出對同桌的期待,互相匹配出“最合心意”的同桌,模擬并說明“推送引擎、匹配系統”等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原理。
根據相關文件,2022年9月起,廣州市依托《人工智能》地方教材和“廣州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平臺”虛擬資源,啟動全市中小學1-8年級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
村小開起人工智能課,是廣州全面普及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一個縮影。自2019年入選首批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以來,廣州市加速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2019年,廣州啟動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改革實驗;2020年,廣州市《人工智能》教材經廣東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成為國內首部地方教材,并在147所學校開展試點。
日新月異的技術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廣州主動迎接挑戰和機遇。面向全市學校1~8年級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是2023年廣州評選出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這項民生實事的績效目標還包括:建設全市統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虛擬教學平臺,培養約2000名人工智能課任課教師,推動全市800所以上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
剛開設人工智能課時,和睦小學師資不足,人工智能授課老師均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設備不足,很多項目如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難以展開。就如和睦小學一般,部分學校在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過程中,也面臨硬件設備投入高、教師專業能力要求高等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如何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呢?
“在市教育局組織下,我們參加平臺的操作培訓,在實操中慢慢摸索,人工智能課慢慢走上正軌。”和睦小學人工智能課授課老師呂培鑫說,老師的人工智能素養和教學專業能力正逐步提高。“智能推送也有其弊端,系統會根據用戶偏好持續推送相似的內容,這就會形成信息繭房。”記者在課堂上看到,除了學習理論,老師還引導學生思考技術的兩面性,拓寬視野,培養積極創新探索的思維習慣。
據了解,廣州市統一部署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平臺,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人工智能課程市級托底資源,推動解決鄉村地區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程面臨的人工智能硬件設備投入高、迭代快的難題,支撐全市1至8年級學生開展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新浪潮撲面而來,擁抱科技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廣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提出,開發具有廣州地方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按照市級托底普及、片區打造基地、學校特色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組織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著眼未來,廣州面向全市中小學生推廣人工智能教育,努力以教育信息化服務教育改革發展,促進廣州教育優質均衡和高質量發展。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林欣潼、魏麗娜、謝澤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