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牡丹之歌》《敢問路在何方》……每當耳畔響起這些音色淳美、久唱不衰的歌曲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蔣大為的形象便會浮現眼前:筆挺的白色西裝、金邊眼鏡,臺風穩健,氣質儒雅。1月13日,在正定新區參加“2018中國民歌盛典”的蔣大為在演出開始前接受了記者專訪,分享了他對于民族聲樂的熱愛和追求。
在40余年的藝術生涯中,蔣大為創作并演唱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堪稱經典中的經典。1984年,蔣大為攜這首歌曲亮相央視春晚舞臺,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歌壇王子”,這首歌也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歌曲意境中那種無比溫暖的春天氛圍,寓意了社會發展的欣欣向榮,唱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如今,再次聊起這首歌,蔣大為表示,正是因為留下了時代的烙印,這首歌迅速在全國傳唱開來,經久不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到底有多火?蔣大為笑稱,曾有人這樣跟他說:站在KTV走廊里聽,基本上每3分鐘就有一個房間里傳出這首歌。
扎實的基本功加上獨到的“中國唱法”,如今,年逾七旬的蔣大為演唱起來比年輕時聲音更嘹亮、技巧更嫻熟,歌迷涵蓋老中青三代,被譽為“歌壇常青樹”。談及這其中的秘訣,蔣大為用四個字來概括——不忘初心。
“不能忘記自己對藝術的熱愛之心,用心對待每一首歌。藝術永無止境,每一位藝術家都要具有工匠精神,用心雕琢每一個作品。”在流行歌手層出不窮的商演環境中,面對花樣翻新的表演形式,蔣大為始終不忘初心,執著于民族聲樂的藝術追求。
正是懷著這樣的初心,蔣大為40余年來始終寄情民族歌壇,用一首首經久不衰、抒寫時代精神的歌曲展現了藝術家的堅守和才華。
多年從事民族聲樂研究,除了深厚情感,蔣大為更將傳承發展民族聲樂作為一種責任,提倡以“中國唱法”唱中國歌曲。“因為民族聲樂融合了中華民族的戲曲、曲藝等各方面的藝術元素,是中國當代藝術唱法的完美統一。”
除了擁有扎實的演唱和理論功底,蔣大為還是位“創作型歌唱家”,由他作詞、作曲的歌曲達上百首,深受業內好評。1978年,蔣大為去軍隊慰問演出,演唱了自創的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近年來,蔣大為陸續創作了《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追夢》《夢草原》等優秀歌曲。他表示,無論演唱還是創作,他都希望把高雅、璀璨的民族藝術帶給觀眾,讓大家感受到中國音樂的輝煌和魅力。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民間民俗千姿百態,形成了多種風格的民歌。中國民歌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吸引著蔣大為。這其中對于河北民歌,他有著與眾不同的情感和記憶。
“我演唱的第一首電影插曲就是一首典型的河北民歌。”蔣大為回憶,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為電影《青松嶺》演唱了插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
“長鞭哎那個一呀甩吔,叭叭地響哎……”蔣大為邊唱邊說,河北民歌樸實、直率,“就像河北人的性格,內斂而又充滿情感。”
從多年前的電影插曲,到《牡丹之歌》,再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記者聽來,已過古稀之年的蔣大為歌聲依舊富有磁性,他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演繹著一個藝術家的不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