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集大城市大農村于一體的重慶,如何振興鄉村?正在此間召開的重慶地方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提出建議。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和大山區于一體,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雖然自2002年開始,重慶連續15年GDP增速超過兩位數,2017年GDP總量甚至逼近2萬億元大關,但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依然存在。
資料圖為重慶奉節縣果農采摘進入豐收季節的臍橙
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認為,重慶目前農業競爭力總體不強,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產業化程度低。當地農民收入增長壓力較大,農業生產成本有所上升。此外,該市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仍然明顯,公共服務水平城鄉差距仍然較大。
在他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以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為主線,把鄉村振興戰略置于“四化”同步背景下,系統設計,積極穩妥推進,探索開放型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具體來看,要構建農村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提供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保障。
“產業是鄉村各項事業可待續發展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必須發展和壯大鄉村產業,而鄉村產業重點和關鍵是人才。”重慶市政協委員、華商智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馮建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和關鍵是人才。
馮建國建議,讓鄉村產業孵化平臺成為吸引人才的基地,改變人才和產業分散狀況。首先,要重視發揮好平臺的保障功能,充分考慮精英人才入駐鄉村事業落腳難等問題;其次,要重視孵化平臺與鄉村的融合,既要在產業上具有發展的契合性,也要在鄉村本土文化上接地氣,加強平臺與農村、農業、農民的交流,使其成為了解鄉村產業發展訴求的橋頭堡;再次,要重視孵化平臺的產業布局,緊貼鄉村實際,科學考量各產業領域的入駐,凸顯鄉村特色優勢,增強各產業的組合價值。
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唐雙福認為,“親近自然、回歸田園”已成為消費新趨勢,如今農業已實現了從“保口糧”向“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的轉身,因此要培育好新業態新產業。
鄉村產業興什么?唐雙福建議,改變農業就是吃、吃就是農業的傳統觀念,著眼新時代新需求,突出農文旅結合、三產融合,推動農業產業轉型變身,催生“農業+文化+旅游+教育+康養+互聯網”等新業態,連接城鄉、融合城鄉,實現“城里人的山水田園夢、鄉里人的現代鄉村夢”。
此外,他還建議,建立健全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人財物在城鄉的雙向流動,引導形成向鄉村的人才流、資金流、物資流,激活人、地、錢資源要素,共同推動產業大發展、鄉村大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