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市洛市鎮東安村有一位母親,四十多年如一日守護著領養來的智障兒子。丈夫去世后,她一個人挑起家庭的重擔。許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后,都稱她為“最美養母”,她叫吳果英。
1977年的一天,一個孩子剛出生,生母就因難產去世了,生父將其遺棄在當地的衛生院。在醫院辦事的吳果英見孩子可憐,就把他抱回了家,給孩子起名叫范伯孫。當孩子五六歲時,大家發現他連穿衣吃飯都教不會,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范伯孫患有先天性二級智力障礙。“你家這么窮,以后多個人吃飯,不做事的,日子怎么過?”親戚鄰居都勸吳果英把這孩子送走。“不能丟人家,要看得起,要看得重。”吳果英堅持把孩子留下來。
十多年前,吳果英丈夫患重病去世,讓這個原本拮據的家雪上加霜,親生兒子又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可附近的姑娘看到她家的情況,都不肯嫁到她家做她兒媳婦。聽說隔壁崇仁縣有戶人家在招上門女婿,吳果英就“狠心”將親生兒子背井離鄉“嫁”過去,做了上門女婿。起初親生兒子范友孫十分不理解自己的母親,甚至都問她到底誰才是她的親生兒子。吳果英跟兒子說:“兒啊,你還年輕,只要你努力就可創造自己的未來,可是你哥哥什么也不會,他離不開我啊!”
吳果英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賺錢養家,摘茶葉、砍毛竹都是一把好手。每次外出干活,她都會把范伯孫帶在身邊。有一次,吳果英帶著范伯孫上山砍毛竹,一回身發現已不見范伯孫的人影。回到村子,她找遍了村里的每一個角落,還是沒有下落。眼看天色越來越晚,她就哭著求鄰居幫她找兒子。鄰居們打著手電筒上山去找。直到凌晨,才在一棵樹下找到范伯孫。吳果英看到蜷縮在樹下瑟瑟發抖的兒子,沖上前去,一把抱住,號啕大哭。42年過去了,吳果英和她形影不離的兒子在這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里平靜地生活著。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笑容時常掛在吳果英的臉上。
當地政府也給他們辦了低保,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前來慰問。提起吳果英,村里的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她為“最美養母”,可吳果英只是笑著說:“求神拜佛不如多行善,我撿回家的,就是我的崽!”
關鍵詞: 養母養育智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