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第74屆雨果獎揭曉,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獲得了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這是繼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獲獎后,中國作家第二次獲得世界最高科幻獎項,同時也是亞洲作家第二次獲雨果獎。
昨天下午,劉慈欣現身上海書展,出席《三體3——死神永生》英文版大中華區首發式。
對于中國人接連不斷地獲得這項被歐美人包攬了幾十年的獎項,大劉的這個回答,堪比郎平在奧運女排半決賽后說的那句“只靠精神不能贏球”——“中國的科幻文學依然低迷,有影響力的作家很少,這種狀況必須改變,不然獲獎再多都沒用。”
郝景芳這個名字,大眾并不是非常熟悉。加個前綴,可能你會有感受一些:第四屆新概念作文一等獎得主。前三屆得主依次是韓寒、郭敬明、張悅然。
2006年,郝景芳才開始創作科幻小說,科幻圈里人稱“姐姐”。
至于她這次的獲獎作品《北京折疊》,估計很多人連名字都沒聽過。這篇小說是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
“《北京折疊》在國內不太出名,但在國外知道的人比較多。”劉慈欣說。
小說構建了一個階層高度分化的未來城市,北京城被打造成三個空間,當一個空間出現時,另外兩個空間就折疊起來,里面的人也處于休眠狀態。
故事通過講述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掙錢送女兒上幼兒園,而接受了從第二空間向第一空間送信的任務,在他穿越空間的經歷中,揭露了這個世界不平等的運作規則。
很難想象,這樣一篇現實主義科幻小說,出自一個漂亮女孩之手,還是一個說話輕聲細語的姑娘。
前不久在新書《生于一九八四》的發布會上,記者見到了郝景芳——黑發垂肩,白色連衣裙,始終掛著淡淡的笑。
她這樣介紹自己:“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在經管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2013年開始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工作。”
知乎上,有一個郝景芳同學的回憶很有意思:“這姑娘是當年隔壁班的學神,新概念作文她拿的名次貌似是夠北大中文系免考的,然后她竟然考了清華物理系,我當時還想若干年后她會出現在科研大牛名單里,結果她得了雨果獎,真是智商碾壓無時無刻不在。”
這位同學一定沒想到的是,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郝景芳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晴媽說”,里面用各種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配上自己畫的插圖,講怎樣教育小孩。
也許因為郝景芳不夠“專一”,所以她的小說才充滿了層次感和多元化,關注現實主義和人情悲暖,始終有一種不同于其他“硬”科幻的獨特特質。
“在《北京折疊》這部小說中,我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著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
郝景芳在獲獎感言中說,“同時,我也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人們沒有活活餓死,年輕人沒有被大批送上戰場,就像現實中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
劉慈欣這樣評價郝景芳的作品:具有“溫暖典雅的詩意”,像是“消失很久的金色夕陽又回來了”。
有讀者評價說,她的文字里,有對人類最大的善意。這也許正是她獲獎的理由。(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發自上海)
關鍵詞: 郝景芳再摘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