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客戶端編輯張靜實習編輯翟倩倩實習生郭乙丁整理)
近日,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兩名博士研究生擬被退學一事引發關注。兩則公告《關于擬予馬某某退學處理意見》《關于擬予許某某退學處理意見》均于2019年6月發布在學院官網上。公告稱,根據《清華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未請假或者請假未獲批準,連續兩周及以上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研究活動的,擬予其退學處理。
@勇敢的心:近年來多所名校開啟了“退學制度”,給一些不思進取的學生沉重的打擊,給予多名學生退學處分,讓許多當年以優異成績進入高校的學生,從此失去了繼續在學校學習的機會,也讓這些人再一次驚醒。退學處分雖說是比較大的打擊,但是對于這些渾渾噩噩的年輕人來說,何嘗不是“特效救心丸”,讓這些孩子能夠在退學的打擊當中收獲一些對自身有用的東西。
@小芥末:要在全社會形成對高校“嚴出”的共識,真正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還需要各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首先,學生和家長要轉變觀念,不能以為進了大學就是進了“保險箱”。那種認為打打游戲、刷刷視頻、睡睡懶覺就能輕松拿到文憑的想法,在如今高校與社會中已不合時宜,只能是自誤前程。其次,高校應協調好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的關系,建立起更多便利性、人性化的機制。比如,可借鑒西方高等教育的一些做法,在不同高校間建立學分互認機制,如果出現學習跟不上、學科不對口等問題,學生有機會轉入難度較小、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夏雨:混字當頭,絕無出路。有些學生,因為不愿踏入社會,所以選擇讀研讀博,入學后每天無心科研,不喜歡寫報告看論文做實驗,于是選擇拖延。可是,不愿吃苦、不想付出就想得到高學歷的好處,注定要碰壁。還有些博士碩士生,覺得做學問太艱苦,將來就業也不樂觀,“性價比”不高,于是改弦易轍,不和學校打招呼便“自謀生路”,學籍還在學校,人早已“遠走高飛”了。即便事出有因,也要有言在先,哪能不告而別。欠缺基本誠信,亦無大局觀的人,將來在職場上,又談何發展?他們失去的,其實不只是學位。
@冰美式:大學“嚴進嚴出”是大勢所趨。唯有大力改變“嚴進寬出”的模式,健全合理的淘汰機制,才能倒逼學生學習,保證教育質量,培養出更多合格人才。這是對人才負責,也是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而今,公告已出,不管結果如何,作為國內一流的清華大學已表明“嚴進嚴出”的態度,足以為其他高校率先垂范,也足以給廣大學子敲響警鐘: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再不努力就畢不了業了!
@阿米巴:在目前的招生、學籍管理制度下,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遭退學只有重考一條路,學生一旦達不到“嚴出”標準,付出的代價極大。一些家長也有把高等教育當作服務性產品的觀念,對“繳了學費卻拿不到文憑”會很難接受。
關鍵詞: 清華兩博士被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