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煥發出年輕城市的活力,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曾經在這里辦學為信都區注入了紅色基因。如今,信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蹄疾步穩。
5000余名宣講志愿者將黨的政策送到基層,879個微信議事群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27類300余支文藝隊伍活躍在百姓中間……信都區通過一場場志愿宣講、一件件民生實事、一場場文化活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轉化為廣大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讓文明的種子落地生根。
信都區堅持“一把手”負總責,制定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有活動場所、有活動計劃、有人員隊伍、有特色項目、有活動記錄、有活動成效“六有標準”,拓展宣講進基層、典型帶基層、文化活基層、志愿暖基層“四種途徑”,完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派單與點單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規范與創新相結合“五大機制”,采取“傳、評、幫、樂、建”五種形式,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全面推進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25個鄉鎮(街道)、561個村(社區)同步展開,打造特色化、差異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在此基礎上,選取基礎條件好、創建熱情高的4個鄉鎮(街道)和7個村(社區)開展示范所、站建設,著力構建上下貫通,中心、所、站密切聯動的工作格局。
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南峪抗大陳列館紅色資源優勢,組建“抗大號大篷車”“紅色小講解員”“抗大云課堂”三支志愿宣講隊伍,廣泛開展“學抗大、懂抗大、講抗大”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宣講巡學,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奮進之志,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上半年,全區共開展“抗大號大篷車”黨史宣講64場次,受眾4萬余人次;“紅色小講解員”志愿服務隊為游客講解2000余場次;“抗大云課堂”線上宣講183期,受眾30余萬人。
依托該區融媒體中心陣地優勢,整合“冀云信都”“燕趙志愿云”、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等平臺,搭建線上線下多渠道互動新平臺,讓每名文明實踐參與者成為黨的政策宣傳員、社會治理的監督員、百姓身邊的信息員,及時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回應百姓關切,為民服務解難題,實現溝通服務“零距離”。
開通“百姓問政”服務平臺,組建“百姓議事廳”“家長議事廳”“商戶議事廳”等微信群879個,構筑全區文明實踐“掌上議事廳”矩陣,上半年收集并解決民生訴求4800余件。組建村(社區)、鄉鎮(街道)、區三級“矛盾糾紛大調解”志愿服務隊,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00余件,接待群眾咨詢2000余人次,調解成功率99%。
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組建起舞蹈、歌詠、書畫、武術等27類300余支文化隊伍,鴻溪書香苑京劇社,園林海棠詩社、崔路社火隊等文藝志愿服務隊發展壯大,文明實踐廣場、城市書房、主題文化公園等基礎設施滿足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文藝愛好者找到了“志愿服務組織”,群眾身邊留下了“不走的文藝服務隊”,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有內涵”“有品質”“有靈魂”的系列文化盛宴。同時積極塑造勤儉節約、垃圾分類等文明形象,吸引更多人在實踐中感悟文明、理解文明、踐行文明。(記者劉楊 通訊員王聚芬 杜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