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區按照“老城有老特色、老城做新文章、小區有大作為”發展思路,確定“三年打基礎,脫困境;兩年求突破,增實力”總體奮斗目標,通過抓旅游重振品牌、抓工業提質增效等舉措,開創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今年以來,山海關區按照“老城有老特色、老城做新文章、小區有大作為”發展思路,確定“三年打基礎,脫困境;兩年求突破,增實力”總體奮斗目標,奮力開創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抓旅游重振品牌
實施旅游復興工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程。山海關區把旅游業作為首位產業、支柱產業,牢固樹立“一切圍繞旅游、一切為了旅游、一切依靠旅游”的觀念,依托獨一無二的特色旅游資源,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旅游目的地,聚焦文化賦能,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將關城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注入旅游,推進文化和旅游產品提質升級,持續鞏固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深入實施“旅游+”戰略,推動全域旅游向多維度拓展延伸,推動旅游產業跨越發展。搶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大發展機遇,將“一館一園一城”建設作為重振關城旅游的牽動點、突破口,以長城文化博物館建設為核心,傾力打造長城文化產業園。加快推進古城管理體制改革,收回古城國有資產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盤活古城資產,推出古城大型實景演出,打造國潮主題燈海,開展夜秀、夜游、夜宴等系列活動,點亮古城“夜經濟”,不斷豐富古城旅游業態,塑造歷史名城新形象,拓展未來發展新空間,叫響“天下第一關城”品牌。
抓工業提質增效
實施項目引領工程、創新驅動工程、改革攻堅工程。該區堅持做大總量與轉型升級“兩手并重”,強化產業集群發展、鏈式發展,著力構建增長速度快、運行質態好、發展后勁足的現代產業體系,持續增強區域綜合實力。以臨港經濟開發區為項目建設主陣地,加強園區要素配置,制定扶持發展引導政策,打造成本洼地和項目高地。支持中鐵山橋等大型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政企通力合作,穩“存量”、擴“增量”,打造中國制造品牌。強化正大食品、山海關藥業等現有產業的支撐作用,延長產業鏈,拓展供應鏈,形成集群發展優勢,加快釋放科技創新牽引力,不斷提升實體經濟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出臺招商引資獎勵辦法,提升招商引資熱情,切實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創新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不斷增強區域競爭新支撐,厚植產業升級新優勢,注入經濟發展新活力。
抓城市品質提升
實施提檔升級工程,生態優先工程。山海關區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優化城鎮功能布局,按照“全城規劃、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理念,構建以古城為核心,以長城和石河為兩軸,以東部臨港創新發展區、南部濱海優化開發區、西部鄉村旅游服務區、北部長城文化產業區為四片區的“一核兩軸四片區”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充分展示關城歷史文化內涵,著眼“山海相依、關城一體”特色,建好城市標志性地段、景觀、建筑,著力打造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精致城市。
運用市場機制,對城市現有資源進行重組營運,建立盤活機制,實行公物倉制度,最大限度發揮好每一寸土地和每一處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留足發展空間。統籌推進道路交通、水利設施、雨水管線改造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配套能力。全力確保遵秦高速、102國道山海關段按期完工,拉開城市發展框架。轉變城市治理理念,加強城市管理,鼓勵企業和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形成齊抓共管、管控有力的城市治理機制,構建聯勤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格局。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引領,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一步擦亮綠色發展新底色,建設幸福宜居新家園。
抓隊伍提振士氣
連日來,山海關區圍繞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轉作風、樹形象、創品牌、促發展”攻堅行動,各級班子精誠團結、能打硬仗,干部隊伍作風持續好轉,抓落實力度顯著增強,各項工作均有明顯起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京津冀電子信息數字產業園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熱電聯產道路有序恢復,得到群眾的支持認可……山海關區廣大黨員干部咬定奮斗目標不放松,抓住全局中的重點、重點中的關鍵,開拓創新、勇于擔當,持續發力、攻堅破局,努力將擘畫美好藍圖變為發展實績,在新時代中展現“關城新氣象”。(記者張寶林 通訊員孫怡 關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