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設立4年多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生態環境保護視作規劃建設新區生命線。如今,白洋淀水質已達到“全域Ⅳ類、局部Ⅲ類”目標,是近十年最好水平;新區已累計造林42.8萬畝,樹木達200多種,數量逾2000萬株。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瞅這蘆葦郁郁蔥蔥,還有清澈見底的淀水,看著真舒服!”8月23日下午,在白洋淀長廊散步的安新縣南六村村民張文忠,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與同行的村民交流著。
初秋的白洋淀,蘆葦搖曳,風擺荷舞。這顆曾經蒙塵的“華北明珠”,如今已重現光彩。
日前,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報告顯示,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設立4年多來,雄安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生態環境保護視作規劃建設新區生命線。如今,白洋淀水質已達到“全域Ⅳ類、局部Ⅲ類”的目標,是近十年最好水平。新區目前已累計造林42.8萬畝,樹木達200多種,數量逾2000萬株。一面是碧波萬頃、魚翔淺底的白洋淀,一面是郁郁蔥蔥、鳥戲叢林的“千年秀林”,處處生機盎然。
控源截污
白洋淀水質提升有“內功”
“之前不愿帶著娃來這兒玩,水臟還有臭味。經過這幾年的大力整治,現在水變清了,風景也漂亮了。”淀邊村民王會蘭見證了白洋淀的“蝶變”。
多年來,由于上游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淀區百姓生活污水直排、淀區機械船只增多,白洋淀水質不斷惡化。徹底消除岸上污染源,是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的重要前提。雄安新區集中開展淀中村、淀邊村“一村一策”專項整治,對103個淀中村、淀邊村,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后全部導排到淀外綜合利用,全力推動農村村容村貌改善。如今,污水不直排入淀,新修公廁煥然一新,臭味撲鼻、污漬滿地的狀況一去不返。
“汽油船全被電動船取代,沒了噪音,還少了對水質的污染,一舉兩得。”白洋淀景區船工李歡對記者說。近年來,雄安新區加大整治力度,管控旅游航運次生污染,除提升改造農家樂、旅游廁所外,還強化船舶污染治理,實行航道網格化清潔管理。原有的1000多艘燃油運營船舶全部回購停用。新增旅游船舶全部使用清潔能源,并配備污水和垃圾收儲設施。李歡告訴記者,“以前撈上的魚都不敢吃,現在天天有保潔員清垃圾,水能見底,撈上來的魚兒放心著呢。”
狠抓內源治理,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水質發生了新變化。過去“清水流花蘆葦蕩,木船蓮蓬野鴛鴦”的畫面得以再現。
智慧加持
繪就“千年秀林”濃綠底色
“過去哪兒有這么多樹,現在滿眼是綠,林子里的鳥兒也多了起來。”站在高處,指著遠處成蔭的綠樹,“千年秀林”景觀提升工程二期護林工高建勛高興地說,“小樹苗已長到三四米高了,綠樹成蔭,很有成就感哩。”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區在“千年秀林”9號地塊栽下第一棵樹。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造林4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5%。
科學方法植樹造林,信息化手段管林護林,是雄安新區打造“千年秀林”的法寶。“每株樹上都有二維碼標牌,相當于‘身份證’,可以查詢苗木的樹種、胸徑、冠幅、產地、種植位置、生長信息等,記錄從苗圃到種植、管護、成長的全過程。同時,所有養護數據都實時上傳雄安森林大數據,供管護人員分析參考。”雄安集團生態公司楊尉棟告訴記者,“若干年后,樹木生長信息匯成的大數據,將對全國乃至全世界森林自然演替規律、林業技術研究,提供翔實的數據參考。”
雄安新區還通過實時監控與人工巡查、無人機飛防與人工養護相結合等方法,對每一棵樹進行監控、跟蹤,嚴防病蟲害、森林火災,確保造林成活率、后期監護的落實。
“‘千年秀林’并不是每一棵樹都能活1000年,而是在自然生長條件下,給予樹木適當的人工干預,使這些樹能夠自然演替、生生不息,伴隨新區的發展扎根、繁育、成長。”雄安集團生態公司副總經理彭旭更說道。
隨著科技的進步,“千年秀林”已成為展示雄安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生態環境的重要窗口。
建“無廢社區”
市民服務中心先行一步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蟬鳴蝶舞,花草茂盛,綠樹成蔭。
作為新區設立后的首個成規模大型建筑群,該中心承擔著新區公共服務、規劃展示、臨時辦公、生態公園等多項便民服務功能,是未來雄安締造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的縮影。目前,這里正積極推進“無廢社區”試點建設。
“引入‘綠色生態島’建設,垃圾收集后分別送到可回收壓縮區、有毒有害垃圾區等,在島內預處理,分類后出園,當天的垃圾當天處理完畢。”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運營方、中海物業雄安項目工程管理部負責人于曉輝告訴記者,“餐飲單位產生的廚余垃圾,將被有資質的專業公司集中拉走,杜絕二次遺撒。”
入駐這里的商店也已嚴格執行國家相關塑料制品禁限管理標準。“比如餐飲店,杜絕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最大可能減少白色垃圾。”于曉輝說。
此外,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禁止行駛燃油車,鼓勵步行、騎單車等出行方式。
今年4月,雄安新區印發《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無廢社區”建設實施方案》,系統構建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固體廢物的管理模式,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孟建偉告訴記者,“試點以綠色、創新為理念,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為目標,實現廢棄物的源頭減量化、分類資源化、末端無害化,為新區未來組團式‘無廢化’發展奠定基礎。”
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未來的雄安新區將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之中,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彰顯出迷人的生態魅力。(記者 孫文賓 霍少軒 見習記者 李澤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