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改造后的機場收費站
近日,繼8月30日完成主體建設工程后,廣州交投集團機場高速機場收費站正式完成智慧化升級改造,一座全新的現代智能收費站以嶄新的風貌迎接廣大市民。收費站設計融入古典元素,將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充分結合,如一抹輕逸的銀白色水袖舞動在機場高速上空。
廣州機場高速機場站始建于1999年,于2001年11月開通運營,是廣州機場高速主線的北端點,是廣州市重要的門戶收費站之一,累計通行車流量超過2.5億車次,日均車流逾12萬車次。
今年3月,機場高速機場收費站升級改造工程動工,以提高廣州空港經濟區集疏運能力、展現廣州美麗花城形象。項目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主導形象設計,靈感來自于粵劇中的水袖造型,改造后的水袖形象飄逸靈動,借助自身的流量優勢弘揚廣東本地傳統文化,彰顯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的魅力形象。
廣州交投集團積極貫徹落實“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目標要求,堅持以創新精神引領高速公路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發展,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實踐動力。廣州交投集團下屬快速交通公司以機場高速機場收費站為主體,著力打造融多種技術手段,集數字孿生系統、智能收費機器人、收費車道無島化等九項智慧交通建設創新應用于一體的現代智能收費站,不斷提高市民的便利度,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品質,也進一步擦亮廣州國際交通樞紐的高速“窗口”。
智慧之眼 數字孿生實現場景再現
搭建并應用數字孿生系統,是機場收費站的一大亮點。數字孿生系統就是采用無感通行引導系統、智能坐標精確誘導系統,實現收費廣場信息、車流信息、ETC收費信息在數字孿生系統上的實時映射仿真展示,實現ETC收費、精準引導、應收不漏、收費異常提醒等功能,極大地提高了收費站服務水平和司乘人員的駕駛體驗,從而提升收費站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智能化運營水平。
15厘米軟隔離 車道設計實現去島化
在機場收費站,每兩條ETC車道之間僅用15厘米的交安標線進行軟隔離,收費站車道數量從原有的29條車道增加為31條,最大限度地實現收費車道去島化,實屬收費站車道設計的一大創新之舉。實現去島化,最大的難點在于相鄰車道間的抗干擾。為此,快速交通公司智慧交通建設團隊通過優化算法、調整線圈判斷邏輯等方式,徹底解決了ETC車道鄰道干擾問題。
集合多功能 智慧機器人實現無人收費
駛進機場收費站,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收費廣場上的5臺智能收費機器人。該款智能收費機器人集收卡機、讀卡器、車牌識別、掃碼支付、信息顯示屏、語音播報、票據打印機等多種設備于一身,對CPC通行卡、ETC粵通卡車輛進行非現金收費處理,同時提供非現金支付行程憑證打印功能。這一功能的實現,使機場高速成為廣東省首條實現移動支付電子發票自助化打印功能的高速公路。
三次容錯 自由流模式提高ETC收費效率
機場收費站采用“ETC主線/匝道自由流+車道分架式主備天線ETC車道”的ETC收費模式,確保每臺ETC車輛有主線/匝道自由流、收費車道前天線、收費車道后天線等三次交易認證,保證車輛在三次交易機會中完成收費,大大提高了ETC車輛的收費效率。采用自由流交易手段后,ETC車道車輛交易時間僅為普通收費站的三分之一。
串聯互通 收費設備網絡化實現多點控制
機場收費站通過ETC車道收費系統設備的統一IP網絡化,實現了收費系統的互連互通,促進了車道收費無盤化模式的誕生。簡而言之,機場收費站可以根據收費需要,在任意一臺車道工控機上遠程控制任何一條車道的收費設備。在主體跨度150米、擁有31條車道的機場收費站,這一功能不僅大大提高了現場工作人員的特情處理效率,也確保了車道收費系統的運行效率。
別出心裁 設備設施創意無限
在機場收費站的收費廣場上,各種各樣具有創新意義的收費設備、設施盡收眼底。空中折疊式費額顯示屏不僅能同時顯示兩條車輛交易信息,更能充當車道LED屏,上屏顯示車道類型,下屏顯示車道狀態,指引車輛高效有序通行。并且,機場收費站創新性地將傳統收費車道標配的車道識別設備、費額顯示器、自動欄桿機三合為一,研發了三合一自動欄桿機,將車道機電設備布局簡化到極致。
機場收費站智慧收費亭在迎車面設置LED屏,及時發布車道開道及交易信息,方便排隊的車輛及時掌握前車的交易情況。收費亭采用全新設計,以廣州市花木棉花作為設計靈感,體現廣州市“花城”的美名;并采用不銹鋼內膽+可拆卸亞克力板外觀結構,可以根據季節和節假日給收費亭變裝打扮。
在強化視覺引導方面,機場收費站打造車道智能燈光系統,在所有收費島側面內嵌LED跑馬燈作為路面標識,搭配欄桿機上自主研發的新型發光欄桿臂,根據收費系統反饋的數據信息,實現紅停綠行、車動燈跑的燈光指引效果。
廣州交投集團堅持以創新思維、融合思維、實踐思維扎實做好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工作,努力在各項工作中打破陳規、積極探索、有為創新,持續推動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建設領域新意不斷、亮點紛呈,助力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同時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彰顯廣州作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樞紐地位。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盧夢謙、肖慧、馮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