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海關11月4日消息,今年1—9月,廣州海關關區累計進口糧食1124批次、614.12萬噸。廣州海關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大糧食進口服務保障力度,持續強監管、優服務,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保障進境糧食安全。
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關員在船艙對進口小麥實施過篩取樣
加強檢疫 構筑國門生物安全防線
為保障進境糧食質量安全,嚴把國門安全第一道防線,廣州海關強化提升口岸檢測能力,依托該關技術中心專業技術優勢,在進口糧食口岸南沙糧食通用碼頭就近設置植物檢疫實驗室,強化進境糧食口岸檢疫工作,提高通關時效。目前該實驗室已獲得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AS)認可,檢測項目高達140項。海關關員在現場檢疫中發現昆蟲、雜草、病粒及其他植物病殘體等,重點篩選出來后將直接送實驗室進行鑒定。
為進一步實現風險可控,廣州海關積極推動進口糧食企業依法合規經營、落實安全生產,督促其嚴格按照《進出境糧食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將進境糧食調運至指定加工存放企業,并要求進口商、指定加工存放企業做好全流程溯源管理,及時準確在進境糧食檢驗檢疫管理系統上填報流向信息、運輸臺賬、入庫情況及庫容等數據。
近年來,廣州海關多次從進境糧食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其中不少屬全國口岸或廣州口岸首次截獲。
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關員對進境糧食進行現場查驗
優化流程 確保糧食安全監管無死角
10月16日,伴隨著幾聲汽笛鳴響,“聯盟航行者”號輪滿載6萬余噸飼用豌豆,靠泊南沙糧食通用碼頭。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關員已在碼頭等候,立即登輪實施衛生檢疫排除染疫風險后隨即對貨物進行查驗,并進行樣品采集送實驗室檢測鑒定。
廣州海關積極優化檢疫流程,實現監管全流程“零等待”,助力進境糧食快速通關。該關密切對接企業糧食進口計劃和船期,提前評估裝載進境散裝糧食船舶靠泊檢疫條件,對符合條件的直接實行靠泊檢疫。派出人員“人等貨”先于貨物抵達碼頭,確保貨到即檢;實驗室第一時間對送檢樣品嚴格進行有害生物鑒定和有毒有害物質檢驗,確保盡快出證。
針對進境糧食加工企業分布廣、跨關區調運需求大等特點,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優化船運進境散裝糧食檢疫審批流程”創新舉措,加快進境糧食檢疫許可證審批,對符合要求的申請做到全天候隨報隨審、隨審隨批。
“以往進口糧食前,進口商需聯系好買家,憑加工企業的《進境糧食檢疫初審聯系單》才能辦理《進境動植物檢疫許可證》。”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散貨碼頭科科長王健介紹,“現在進口商以港口倉庫為存放單位申辦《進境動植物檢疫許可證》,進境糧食抵達南沙糧食通用碼頭,經海關檢疫合格后,進口商可憑加工企業的《進境糧食檢疫初審聯系單》辦理調運手續,該舉措可為企業節省半個多月甚至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成本。”
疫情影響下國內部分港口倉庫周轉不暢,進境糧食在倉庫積壓、運載船舶在錨地排隊等候進港卸貨等情況時有發生。廣州海關建立進境糧食工作專班,深入企業調研,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檢驗檢疫方案,采取減少錨地查驗、優化糧食調運遠程審批系統、實施進境糧食流向確認電子化管理等措施,大大縮短進境糧食在港時間。
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關員在進境糧食船舶上進行糧食表層檢疫(資料圖)
提升服務 促進糧食國際貿易多元化
“多虧海關的悉心指導,我們才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梳理完善安全生產監管制度,確保進口糧食符合國內市場準入條件,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廣州友誠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經理劉錫椿介紹,今年以來他們積極開拓新興農業國家糧食進出口業務,目前已挖掘了烏克蘭等中東歐國家進口市場。
為滿足國內多元化消費需求,降低糧食進口成本,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一些糧食進口企業著力擴大進口糧食品種及來源,嘗試向新興農業出口國采購糧食,努力實現糧食國際貿易多元化發展。為了更好地引導企業采購到優質糧食,廣州海關組織專業人員及時向企業宣貫糧食進口的相關政策,指導其根據糧食出口國的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情況,進一步完善生產采購、疫情防控及外來有害生物監測等相關制度,讓企業“底氣滿滿”走向海外。
下一步,廣州海關將積極發揮珠三角“黃金水道”地理優勢,配合支持地方政府申建新的進口糧食口岸。同時優化進境糧食檢疫監管流程,進一步壓縮企業辦理調運申請時間,實現口岸監管、抽樣檢測、企業調運等環節緊密有序銜接,全面加快進口糧食疏運,持續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林琳 通訊員:關悅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 通訊員: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