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蝶變,雨打芭蕉,在荔灣區老牌社區周門,社區廣場即將迎來全新面貌,不僅有創意內涵豐富的設計,還將增添實用的便民設施,讓居民充滿了期待。這是廣東省設計師進社區暨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大師作·大眾創”活動中其中一個“大師作”項目,由“湯+楊工作室”兩位主持設計師攜手打造,將采用“五彩蕉韻”主題,目前項目已經完成整體方案設計,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辦,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研究院等單位承辦。自活動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各方關注和熱議,其中“大眾創”活動投稿截止日期于11月15日結束。之后,將會選取5處典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開展社區設計征集及改造方案征集,由公眾投票和專家評審評選出最終優勝者。
變化:老社區煥新彩,新型但又保留傳統特色
周門社區是荔灣區歷史最悠久的社區之一,在當年其他社區還沒有公共活動空間的時候,周門社區已經配置了公共活動廣場,這在當時是新鮮事物,也是廣州為數不多配套了公共活動廣場的小區。
“當年周門有了這個社區廣場,可是羨煞許多人,很多人還專門來這里看個究竟,一些住在龍津路一帶的居民還會專門來這里散步、休閑。”居住在周門的居民羅聰說,周門社區廣場當時可威風了,遠近聞名,名氣可不小了,居民都引以為自豪。
可是,幾十年過去了,時代的沖刷,周門社區廣場的繁華光澤也在逐漸褪去。節點、場地設計精細化不足,車輛、流動攤販亂擺亂放比較嚴重,垃圾收集點超負荷運作,周邊環境相對擁擠、無序、臟亂……廣場的疲態逐漸顯現,環境的每況愈下,讓居民看著揪心。再加上廣場本來的空間缺乏合理規劃,場地活力不足,居民的休閑和景觀需求沒有得到很好地滿足,讓居民對于改造升級廣場的呼聲也日漸提高。
“我們走進周門社區,感受到了這里作為廣州本地傳統歷史文化的濃烈氣息,如果能將這里的環境升級改造,設計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又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全新社區空間,將會讓小區的人文內涵和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湯+楊工作室”主持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廣東省勘察設計大師湯朝暉說,用微改造煥發老社區的榮光,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共享社區美好生活。
荔灣作為廣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一草一木都有著“老廣”特殊的情感和回憶。在這次周門社區廣場的升級改造中,如何最大程度煥發社區新面貌,但同時又能保持社區原汁原味的歷史風韻,讓民生和實用真正落到實處,考驗著設計師的智慧。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里,社區廣場是居民共同的活動空間,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和構造的微改造,在細節和點滴上,給居民帶來更多的歸屬感,煥發生為荔灣人的自豪感。”“湯+楊工作室”主持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楊曉川說,原長廊、花池與樹關系不協調,缺乏公共休閑娛樂設施,與場地兩端的小廣場、書報亭缺乏聯系,這些都是阻礙居民有效使用廣場,“我們需要思考怎樣讓廣場功能與居民需求對接,讓生活便利、環境優美、高質量生活能融入到微改造中,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落到實處。”
于是,通過無數次的深入走訪、與居民聊天對話、實地記錄,一個新型但又保留傳統特色的設計方案,在設計大師的腦海里逐漸成型。作為國內城市設計、城市開發與規劃管理領域的權威,湯朝暉和楊曉川兩位設計師希望結合公共空間場地特征,制定創意新、功能強、特色濃、宜實施的優秀設計方案,推動周門社區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打造形態鮮明、功能多樣、居民交互友好的文化休閑長廊。
美麗又實用,小空間也能煥發大作用
五彩繽紛的頂棚,造型多變得線條,清新的綠植,周門社區廣場的全新方案,勾畫出嶺南園林中獨具特色的“雨打芭蕉落閑庭”情境。
“設計方案以廣東民間滿洲窗的紅黃藍綠白為設計色彩基調,營造富有廣府特色的生活美學空間和充滿日常詩意的休閑場所。”湯朝暉說,這次方案,是眾多方案中最為合適的一個,既能煥新社區的人文歷史內涵,又可以滿足居民生活最大需求。
方案中,小區綠樹蓯蓉,花壇高低錯落,通透的可視感,讓空間變得寬敞開闊。小區頂棚采用芭蕉的形狀,延伸中不斷變換著線條和造型,成為了小區獨特的視覺符號。通過頂棚五種顏色的過度,廣場也被分為了四個不同的功能分區,分別有閱讀區、交流區、兒童區、休閑區。
通過微改造,社區廣場“加持”了不少實用功能。在舊廣場里,報刊亭擠占人行道,形象較雜亂,微改造后,報刊亭后移至長廊前端,使人行道空間完整,同時,將報刊亭與長廊進行整體設計,增設了閱讀區,居民可以在這里借閱圖書,同時還根據小區需求,巧妙地設計了快遞柜,方便居民日常收發快件。通過不同的分區,實現了不同的實用功能,小空間也能煥發大作用。
在長廊周邊,原本樹木較多,遮陽效果好,因此,微改造中新建長廊保留原有樹木,讓樹木成為長廊景觀,充分利用樹木遮陽,在部分區域形成樹下小院。原本廣場上景觀與坐凳品質較差,無雨篷,廊子空間單一均質,為了照顧小區老人家和小孩的出行和日常使用需要,微改造中,增加了遮陽遮雨功能,并且考慮作為休息停留空間,提升景觀價值并具備空間趣味性,用遮雨長廊將功能區串聯起來,兼顧實用與趣味。
“希望充分利用廣場的空間,讓一切實用性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楊曉川說,在理解老舊小區改造中全方位的短板梳理,居民需要什么,改造中就補充什么,真正從居民需求出發,讓居民得到更多生活便利。同時,每個功能分區都在原有空間的基礎上進行微改造而成,不需要拆建,而是通過細節上的設計和調整,讓原本的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散發出全新的魅力。
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質
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維護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周期長,也考驗著設計師的智慧。在解決周門社區廣場的日后維護中,兩位大師也通過設計給出了“妙計”。
“我們采用異形瓷片、不銹鋼材料、混凝土,既能打造出芭蕉造型和色彩,建設和后期維護成本也較低,使用周期也很長,這將降低小區日后維護成本。”湯朝暉說,如何做到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質,是這次設計中最重要的考慮,他認為,具備低建設和維護成本的環保實用性,對于老舊小區改造,將賦予更長的使用周期。
“人民群眾滿不滿意,是老舊小區改造中的目標和檢驗標準。”楊曉川說,高質量設計,高品質生活,這是這次“大師作·大眾創”活動的最根本宗旨。他說,從居民需求出發,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是這次周門社區廣場設計的共識,也是圍繞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通過精致的現代元素和本源的嶺南文化相結合,將廣府文化的特色和精髓,也能在當代設計中,詮釋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時尚美麗。
“希望將來老舊小區改造中,能繼續探索人居環境提升的發展理念,建設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湯朝暉說。
設計單位熱情創作,市民充滿期待
優秀方案將為今后的改造工程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借鑒。
高質量設計是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以高質量設計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對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遠意義。本次廣東省設計師進社區暨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大師作·大眾創”活動,主要目的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立足小區及周邊實際條件,積極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及智慧化改造,滿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強化老舊小區改造精品意識,推動營造整體化、精品化、景觀化、特色化的社區空間,聚力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公共服務覆蓋群眾身邊的“最后一公里”。
根據活動安排,在“大師作”活動中,將由知名建筑設計大師選取三大類改造項目,為老舊小區診療把脈、挖掘痛點,進行“針灸式”設計,提升老舊小區人居空間活力,形成“大師引領、本土培育”的效應。
作為本次活動的另一個重頭戲——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大眾創”活動,涵蓋了更廣范圍的老舊小區類型和特點,此次選取了海珠區濱江街中片區微改造、省輕工機械集團片區微改造、白云區黃石街儒苑小區、荔灣區白鶴洞街鶴園小區、從化區關圍新村微改造五個項目,改造特色和要素各有不同。此次“大眾創”活動之后,上述小區都將成為廣州老舊小區改造的典型案例,為今后的改造工程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借鑒。
目前,活動已經在各大設計單位中掀起了高潮,各大設計單位都派出強手抓緊設計方案。有本地設計師表示,希望能在活動中,發揮自身優勢,設計出最佳方案,為廣州老舊小區改造貢獻智慧力量。不少市民也相當期待活動的開展,并且希望能早日看到改造成果。市民表示,通過活動能煥發大眾對老舊小區改造的關注和熱情,讓大家為老舊小區改造出謀劃策,一起建設我們更美麗的家園。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