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南沙區政府會同廣州市發展改革委起草了《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
11月26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規劃意見的公告。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建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到2025 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學城主體功能區,包括建成中國科學院廣州明珠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聚焦五大戰略定位:
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南沙科學城所在的南沙,有著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南沙國家級新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四區疊加”的政策先行先試優勢。
中科院明珠科學園一期效果圖
隨著廣州“十四五”規劃以及各領域專項“十四五”規劃發布,南沙科學城成為相關規劃中的高頻詞匯。在廣州“十四五”規劃中,南沙科學城就是作為“一區三城”為主陣地的科技創新軸當中的“三城”極點之一。而在“十四五”規劃中,就提出了南沙科學城要立足建設百年科學城、國際一流科學城,以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為核心區,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領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和高層次科研機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面向海洋強國建設戰略需求,推動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攜手港澳集聚國際高端資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全球開放合作樞紐。
在本次規劃中,同樣賦予了南沙科學城“五大戰略定位”: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世界一流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創新發展政策改革試驗區。
主要目標:
2025年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區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效果圖
規劃提出,南沙科學城建設的主要目標是,至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學城主體功能區,集聚一批頂尖科技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探索取得重要進展,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建成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并投入使用,奠定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物質技術基礎;建成中國科學院廣州明珠科學園,高水平科教融合功能顯著提升,涌現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建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高水平產教融合功能顯著提升,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在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涌現一批高成長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未來產業培育取得重要突破。
至2035年,成為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來產業的世界一流科學城。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成為世界一流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形成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高地。在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形成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
空間布局:
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規劃布局
南沙科學城規劃面積 99 平方公里,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毗鄰港澳,是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和大灣區東西岸交匯之地。在空間布局方面,南沙科學城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的思路規劃建設,按照“一核三圈”虛擬空間布局思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南沙科學城“一體兩翼三支點”空間布局示意圖
其中,“一體”是指科學城主體功能區域,包括大灣區明珠科學與創新園、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核心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明珠灣高端科學和金融服務區、南沙樞紐粵港澳創新創業深度合作區。
“兩翼”是指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范區和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三支點”是指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和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
南沙科學城“一核三圈”創新網絡示意圖
“一核三圈”是指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廣州協同創新圈旨在以政策推動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與南沙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建設相融合。
據悉,12月25日前,公眾可以書面形式提出。以個人名義提出意見或建議,需注明所在單位、職務職稱、聯系地址及電話,并簽署真實姓名;以單位名義提出意見或建議,需注明聯系人及電話,并加蓋單位公章。通信地址:廣州市越秀區府前路 1 號市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處;聯系電話:83125932;郵箱:nizy@gz.gov.cn;郵政編碼:510032。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