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下,行走于白云湖畔,領略湖光美景,甚是愜意,這是不少市民游玩白云湖后的感受。從剛開園的默默無聞到逐步在各類旅游網站位居熱門榜單前列,這個被稱作“廣州小西湖”的景區,正逐步以自身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到此一游。
11月28日,白云湖迎來了對外開放十周年。在這十年間,白云湖完成了單一水利工程向集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景觀、水經濟一體的生態文明示范區的蛻變,成長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市級綜合公園,共接待游客逾5135萬人次,可以說平均每天就有1萬多市民選擇來白云湖游玩。
從水利工程變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白云湖,是廣州市北部水系建設珠江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原本的它,是解決水系生態和環境需水問題的水利工程。
2006年12月22日,白云湖動工建設。2011年11月28日,白云湖東湖對外開放,開園當天入園人數超過10萬人次。
爆火之后的白云湖,隨之迎來了低潮期。因園區景點不多,公共服務配套尚未完善,市民投訴“停車難”“經營亂收費”等問題多,白云湖在市民心中并未留有太多的印象。
轉機來自2015年,根據城市規劃發展,白云湖“變了”,成了集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于一體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據白云湖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期間,管理中心不斷提高管養水準,精心雕琢特色,崇廉園成為廣州市廉潔教育基地、云湖學堂成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云水一方成為水利科普基地等,白云湖集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景觀、水經濟一體的生態文明示范效益日益突出。
十年來,白云湖書寫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如今移步換景、四季不同、朝氣蓬勃、芳華綻放。2015年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6年列入市級綜合公園名錄。
現在的白云湖,儼然成為白云的一張美麗名片,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打卡拍照,十年以來共接待游客逾5135萬人次,可以說平均每天就有1萬多市民選擇來白云湖游玩。在地圖導航“廣州公園人氣榜”中搜索,白云湖居領先位置,在各類旅游網站也位居熱門榜單前列。
作為攝影愛好者的小李,經常從番禺來白云湖打卡。“這里很大很美,我們幾個攝影愛好者經常過來拍照,一拍就是一整天,每個季節過來景色都大為不同。”小李告訴記者,在白云湖拍照已有三四年了,每次過來都能發現它的特別之處。
白云湖畔崛起的數字科技城
環白云湖28平方公里,是白云區正在如火如荼打造的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北部以流溪河為界,西部毗鄰珠江西航道、與佛山南海隔江相望,東至機場高速,南至黃石西路。
2017年,白云區首次提出白云湖數字科技城概念;2020年12月,74個項目集中簽約動工,32個項目落戶,42個項目開工;2021年3月,《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建設總體方案》出爐;2021年9月,實施收儲9318畝,已完成7181畝土地收地……在白云湖景區十周年成果展中,記者看到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的發展歷程,不到五年的期間,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已初見雛形。
對于白云湖數字科技城來說,這里生態環境優美,坐擁3000畝白云湖,擁有集“江、河、林、田、湖”于一體的生態骨架,藍綠交織、綠湖花海、桑基魚塘、水網密布,遠眺白云山風景名勝區,東側規劃萬畝白云濕地,西側為7.6平方公里賢魯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白云湖作為廣州北部不可多得的生態核心區,正發揮良好的社會效益,帶動周邊28平方公里白云湖數字科技城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云湖對外開放十周年之際,廣州市白云湖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精心籌劃了十周年成果圖片展。成果展共分四個篇章,在東湖東門廣場和白云閣山頂廣場兩個區域展出。觀展順序按:黨建教育篇——初心與使命、建設發展篇——歷程與未來、民生服務篇——和諧與共享、數字科技篇——藍圖與經濟,涵蓋景點、人物、事跡等共三百多幅(組)圖,呈現十年來白云湖園區的發展歷程,講述廣州水環境治理故事,在光影中見證這一方水土的今昔變化,感知時代發展的脈搏。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湯南 通訊員:許素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通訊員: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