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國際抗疫合作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國際研討會、“新發展格局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平行研討會等多個研討會于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召開期間舉辦。多位密切關注中國發展的國際前政要與國內相關領域領導、知名專家、學者應邀參會,與會嘉賓為應對當下的重要問題貢獻了個性化的思考和解決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有強大的科技支撐
國藥集團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楊曉明在主旨發言中從疫苗研發科學家的視角,講述了當前新冠疫苗研發和生產分發的進展,表示疫苗要發揮它的作用,離不開多個體系的支持;人類要共同抗擊疫情,離不開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楊曉明建議,要建設應急防控體系,在國家層面建立應急預警體系,提升疫苗應急研發能力,重視基礎產業體系建設,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和引領。如何提升應急研發能力?楊曉明認為,要建立國家層面的可防可治可診的聯動機制,重視基礎產業體系建設。在全球的疫苗分發鏈條上,楊曉明建議,要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渠道下建立全球和地區的物資儲備中心,提高全球的監測和預警應急反應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群醫學的概念,提到公共衛生的理論不僅僅包括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它還涉及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
回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兩年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在視頻致辭中坦言,中藥的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抗疫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說,“疫情大考,考政府、考經濟、考科技、考文化也考人性、價值觀,更考綜合國力。我們應該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組織體系,發揮中西結合的優勢,奪取抗擊疫情的最后勝利。”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意大利前總理馬里奧·蒙蒂通過視頻發來致辭,他表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突出地表明,公共衛生是一種公共產品。“我們需要大力加強國際合作,才能解決相關問題,為全人類和地球獲得這一公共產品。”馬里奧·蒙蒂指出,世衛組織的作用需要得到加強,需要得到更加穩定常規的資金支持,以獲得足夠的權力保持完全透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科技委主任賀福初則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須要有強大的科技支撐,其中大科學計劃是核心。他以“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共創精準醫學新時代”為題,用親自領導的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國際合作經歷,闡釋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預見的美好前景。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最大程度釋放可持續發展紅利
在主旨發言中,多位與會嘉賓聚焦“一帶一路”建設與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議題。聯合國項目事務署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與創新司長李楠指出,目前全世界的基礎設施還不具備應對全球危機的能力,“我們需要大規模地投資建設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一帶一路’倡議聚焦基礎設施為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重要機會。”面對復雜的全球挑戰,李楠認為如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巨大潛力,需要關鍵利益攸關方建立伙伴關系,開展廣泛合作,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設了各種各樣的工業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表示,工業園模式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工業園的建設為沿線國家大大賦能,而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丁一凡詳細解釋說,這些工業園的建設重組了當地的上下游企業,使得當地能夠迅速地實現產業鏈的重組和制造業的發展。“總體來講,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投資,無論是基礎設施項目還是工業園的項目,都幫助沿線的國家迅速增加自身的制造業產能,幫助他們恢復外匯盈利收入,使他們能夠支付國際債務,所以這種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之后,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從企業角度而言要多總結經驗。在走向“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王志樂認為中國的企業要敬畏經濟規律,遵循市場原則,要善于識別企業面臨的合規義務,要了解國際通行規則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必須遵守的規則,按照合規指引建設自己的合規管理體系。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趙細康表示,綠色真正成了“一帶一路”底色。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始終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作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要舉措。
疫苗鴻溝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研討會上世貿組織前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表示,當前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有疫苗鴻溝、數字鴻溝、碳減排鴻溝、貧富差距鴻溝,新冠肺炎疫情拉大這些鴻溝的差距。他認為,面對這些鴻溝,世界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彌合國家間的分歧。“疫苗鴻溝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無法解決這一鴻溝,疫情后的全球復蘇將過于緩慢。”帕斯卡爾·拉米認為,一方面,在各國的科學家、創新者、企業的合作下,疫苗在短時間之內被研發出來了;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疫苗的推廣和分享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就如何應對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帕斯卡爾·拉米認為,應加強對共同確保數字基礎設施韌性的研究和平臺、數字貿易的監管。
針對碳減排鴻溝方面的問題,帕斯卡爾·拉米表示,要解決碳排放鴻溝的問題,就要先解決碳交易價格、實現碳中和的路線、碳排放交易體系、技術標準等方面的差異。此外,對于當前存在的貧富鴻溝的問題,他認為貧富差距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動蕩,各國應處理好社會福利和財富分配的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介紹,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制造業在全球布局的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陳文玲表示,鏈條脫鉤的力度越大,反作用力越大,對世界造成的危害越大。產業鏈的脫鉤會沖擊世界產業結構、貿易結構,造成世界經濟的后退。陳文玲表示,當前的供應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被人為地“切斷”。她認為,只要世界經濟還在發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一定會繼續存在下去。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介紹,“當今全球價值鏈擁有了適時管理和庫存控制的生產方式,這在推動提高全球價值鏈效率上起到關鍵作用。”針對如何應對疫情給全球產業供應鏈帶來的沖擊和解決全球生產鏈和供應鏈斷裂的風險。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應提高全球價值鏈管理的透明度,通過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信息系統,讓供應鏈用戶了解各生產階段供應信息。二是各國需要在全球供應鏈中預留適度寬松的容錯空間。三是應停止全球供應鏈武器化的做法,世界各國應該停止貿易戰,摒棄貿易保護主義。
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在規則上做文章
“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實踐”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就新發展格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探索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具體實踐等議題開展討論。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認為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的巨大優勢和深厚潛力。
“我認為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新加坡前總理、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通過視頻發言,他驚訝于這些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的發展,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潛力巨大,充滿光明,同時擁有一個基于市場的親商環境和高效的管理體系。
“大灣區不僅僅要在交通上互聯互通,更重要的是在市場制度上的互聯互通。”中國產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暨南大學原校長胡軍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潛力的廣度、深度都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拓展,市場活力需要進一步激發。“大灣區的主體是市場,市場的主體是企業。”胡軍認為,大灣區不僅僅只有城市之間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合作。粵港大灣區要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突破體制瓶頸,驅動創新發展。
胡軍建議不僅要有扶持政策,還要創造條件給企業家更大的自由,加強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建立起公平的競爭環境。
“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在規則上做文章。”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中國香港的規則具有先進性且國際化水平高。可將中國香港的各種規則如商業規則進行梳理,有針對性地延伸到大灣區里的其他城市。他認為這樣做,能夠吸引到大量的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優質人才進來。
“讀懂大灣區能更好地讀懂中國、讀懂改革開放。”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毛艷華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企業的跨區域投資和跨區域的資源配置的需求必然推動包括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開放。”毛艷華認為。
節能和提高能效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鄉村振興怎么做?新時代鄉村怎么建?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陜西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省委實施鄉村振興領導小組)成員孫礦玲帶來《從袁家村發展看鄉村振興之路》的案例分享。孫礦玲表示,在袁家村的創新發展中,配強領導班子是最核心的因素。此外,發掘出鄉村的特色產業,把推進有效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石,同時做好政策環境保障,才能夠實現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
土耳其經濟政策研究基金會主任古溫·薩克進行線上主旨發言。他表示,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需要中國,中國的產業政策和如今中國取得的科學成就存在密切的關系。
碳中和如今已經成為我們身邊日常的話題。以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著眼點,如何才能抓住新產業革命的發展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通過線上致辭的方式回應新產業發展的挑戰。他提出,節能和提高能效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可以通過挖掘可再生燃料的碳減排潛力,挖掘生物技術在食品和飼料工業的碳減排潛力,利用好熱能,改造煤炭技術等方式實施。”
產業升級路在何方?暨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宋獻中提出,通過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機制,引導消費者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通過數字經濟加綠色經濟雙輪驅動,將環境目標納入企業整體發展目標之中,推動企業低碳轉型。”此外,綠色金融也是產業升級發展的路徑之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姝泓、鄧瀟麗、葉作林、黎慧瑩、楊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