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發掘現場和研究實驗室里,女性的身影越來越多,在她們眼中,考古行業男女并無差別,而女性不僅有獨特的工作視角,更有磅礴的學術“野心”。未來的考古將不再局限于尋找遺跡或者遺址,考古人正在從分子的微觀視角,打開探索歷史的大門。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短視頻,走近這些“科技考古”的“操盤手”,和她們一起研究最古老的泥土、植物和金屬。
隨著越來越多科技手段的跨界應用,考古遺址的保護有了新的方式,考古遺址的研究也向微觀世界更進一步。
在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北京的西漢路縣故城遺址赫然在榜,然而“十大考古”的殊榮,并沒有給這場考古畫上句號,相反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其中一座坍塌的小房子,為呂硯打開了“窺探歷史”的大門。
測量了其中土壤的元素含量后,在看似天書的數據中,呂硯卻敏銳地發現了房子在古城中的角色。
從土壤的元素,呂硯推測出這座坍塌的房間,是路縣故城的一個廁所。
路縣故城的考古工作中,還有許多圍繞土壤的研究,這些研究或許可以幫助判斷路縣故城的功能區域劃分,從而揭示古人生活的面貌。
路城遺址公園規劃面積113萬平方米,從最開始費盡千辛萬苦找到城址,到完成城內約30萬平方米、城外40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探,以及城內外近5萬平方米考古發掘。5年的時間里,考古隊員們一直在路縣故城的考古工地上辛勤工作。
而研究這些宏大的遺址,呂硯是從細微的土樣開始。土壤是環境的一面鏡子,也是人類活動的一面鏡子,所以呂硯和考古隊友想通過提取的遺址土壤取樣,來了解當時人類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強度。
呂硯將所取土樣風干、研磨和過篩,放入壓片機里壓制成片后,再放到x熒光里進行測試。
曾幾何時,考古工作者主要通過土層和出土物來判定遺址年代等關鍵信息,如今科技手段的介入讓遺址的面目更加清晰。
如今考古隊員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考古勘探,考證出路城在千年時光中,形成了城內和城外豐富的“社交圈”。(李俊男)
資料來源:北京廣播電視臺
[ 責編: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