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0時43分,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它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中國的農耕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確立了耕作與時令的關系,農人們按季節種莊稼,不違農時。
鐵制農具-三齒耙
中國農業博物館
這件鐵制三齒耙藏于中國農業博物館,正是戰國時期人們用來松土的工具。
我國古人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其中一候獺祭魚,指的是雨水時節,水獺開始捕魚了,捕捉到魚后它們會將捕獲的魚排列在岸邊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灑藍釉礬紅三魚紋棒槌瓶
觀復博物館
這件收藏于觀復博物館的灑藍釉礬紅三魚紋棒槌瓶,因其形似洗衣使用之棒槌而得名。
“灑藍”是一種施釉方法,與一般施釉方法不同,雖名為灑,實則以吹制方法進行。《陶冶圖說》記載:“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吹之。”
就是工匠用竹筒一節,一端蒙以細紗,蘸釉漿后,于另一端用口吹釉于坯面,反復噴吹使坯表施一層厚度均勻的釉。因其吹制后,藍釉表面略帶斑駁,有層次變化,如片片雪花蓋于藍釉之上,故又稱“雪花藍”。
這件藏品除了使用“灑藍”的施釉方法,工匠還事先留白,用礬紅彩繪制了鯉魚的紋樣在瓶身之上,寓意連年有余。
而“雨水三候”里的“二候鴻雁來”,則是指春回大地,氣候漸暖,去年南飛的大雁重新飛回北方。
青緞地平針繡云雁補子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件清末四品文官背補。云雁展翅立于海水之上,周圍滿布祥云、紅日。牡丹、蝙蝠、壽桃等寓意吉祥的紋飾。其采用多種刺繡技法繡制而成,以平針繡為主,局部采用換色退暈的刺繡技法。
華夏民族對鳥獸紋的使用由來已久,人們賦予鳥獸紋以吉祥的寓意。鳥獸紋除了出現在玉器、瓷器上,也出現在官員的章服上,它的使用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衣著的審美要求,還有著更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身份的象征。
明初,“補子制度”被確定下來,公、侯、伯、駙馬等繡麒麟、白澤,武官繡獸,文官繡禽鳥。當時規定,在文官和武官的章服上,除了織暗花花朵,依官位高低,花朵的直徑大小均不同,同時,還用彩色絲線繡上不同的鳥獸紋飾。文官一品紋仙鶴、二品紋錦雞、三品紋孔雀、四品紋云雁、五品紋白鷴、六品紋鷺鷥。
“三候草木萌動”則說的是雨水之后,草木隨著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清巧作玉蘭花青玉花插
首都博物館
這件清巧作玉蘭花青玉花插收藏于首都博物館,花插上所雕刻的玉蘭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青玉光澤流動,像是玉蘭攜帶著雨水節氣的細碎雨珠,綻放在初春的枝頭。
花插,即插花用的器皿。花插的出現是古人為了呈現花材最好狀態而專門設計的,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花插器口較小,可以很好地保障植物的水分,延長花卉存活時間。
在花插材質中,玉質花插甚得有志之士喜愛。目前能見到的玉花插,大多是明清時期的,主要取材于和田白玉、黃玉、青玉等,很多都是模仿動植物的形象進行雕刻,以靈芝、松樹、玉蘭為多見,造型多樣,形神兼備,且具有吉祥寓意。
每一場春雨,都在孕育一場豐收。雨水節氣到,希望大家新的一年,好運和幸福如雨后春筍一樣,綿綿不絕!(張詩奇)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博物館、首都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 責編:孫滿桃]關鍵詞: